更新於 2023/06/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子|道德經第30章】果而不強

經文:
王弼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帛書(校):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
楚簡(校):
以𧗟差人宔者,不谷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癹,果而勿喬,果而勿矜,
是胃果而不強,其事好。
註:
1. 楚簡「以𧗟差人宔者」的「𧗟」(行字中間加人字),與其他號竹簡的「道」字寫法不同,雖然一樣解為「道」,但其有「行」的意思,似乎在表達對道的應用。
2. 「以道人主者」,佐為輔佐,解為以道輔佐人主者,像是以人臣的角度撰寫這篇,但本意應該不分人主人臣,而是直指人主以道做事。另,景龍碑作「以道人主者」,便有將道做為圭臬的意思。
3. 楚簡無「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帛書無「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此句可能是後世為「兵強天下」所作的延伸。
4. 王弼本寫「善果而已」,而絕大多數的版本皆作「善果而已」,如加上逗點,「善,有果而已」與「善者,果而已」兩者含意相差不大。
5. 楚簡無「果而不得已」,此章的「不得已」意指迫不得已,與第29章的「吾見其不得已」不同。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以「道」輔佐人主者,不會以兵力恃強於天下,其對事的態度容易回到「無為」。戰爭之處,人民受害,田畝荒廢,遍地荊棘,在大軍之後,資源遭受破壞,一片殘荒,必有一段難以修整恢復的時期。
河上公註「其舉事,好還自責,不怨於人也」,
王弼註「為治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
「其事」,其所生發之事;「好還」,利於還返初心,王本與河本皆有反觀內心之意。以道行事,心中會有準則,自身的狀態也不會偏離太多,容易回正。
但因有「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句,使「其事好還」可另解釋為「以兵恃強容易讓此類之事循環發生」,若作此解,則此篇的層次偏向於群體之間的鬥爭上,「兵」則指兵力、武力。
相對於楚簡,楚簡無「師之所處......」,不描述「兵強天下」的後果,而且「不以兵強於天下」,多了「欲」字(谷即欲),說明有實力也不想凌壓天下,強調實力擴張時須給對方、也給自己保留空間。如此,「兵」不限於指兵力,指涉更為廣泛,包含足以改變他人的實力或權力。
因此,楚簡的「以𧗟(道)差人宔者,不谷以兵強於天下」,意涵多為收斂不生發,說明以「道」為核心之人,不會為達目的而生侵略之心。
楚簡將「其事好」放置最後,作為整章的結語,更能詮釋還返無為的狀態。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為善者,達到適當的目的,便會罷休,不會再強勢奪取。
帛書與楚簡寫「不以取強」,王弼本多了「敢」,「敢」是種超出合乎自身範圍的主動,當一件事力所能及,就不用「敢」,超出,便需要膽量,「不敢」即是主動收斂。
「不以取強」較不含主動性,描述的是不生強取的心態。
Photo by Wil Stewart on Unsplash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果:達到目的、獲得成果。
矜:自大自滿。
伐:自以為有功。
驕:驕縱。
達到目的不可驕矜自滿、自視甚高,應保有謙遜,不應過於強勢。因為事物到達極端,便會衰變,道講平衡,不符合道的規律便會早亡。
楚簡作:「果而弗癹,果而勿喬,果而勿矜,是胃果而不強,其事好。」
王弼本「果而......」連句至「果而勿強」,是一連串的警語,用以補充「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楚簡與帛書作「是謂果而不強」,多了「是謂」,如此「果而不強」則變成是對前面所述的總結,並定調此章的意涵。
王弼本作「果而強」,楚簡與帛書作「果而強」,「勿」屬告誡,「不」則輔助描述處於「果」時的狀態。
王本與帛書本皆作「其事好還」,楚簡的「其事好」位於最後,與「果而不強」相接,形成若於「果而不強」便「其事好」的順句,如果「其事好」後面有脫字,意思會變得不清,究竟是好什麼,沒說,但也可能無脫字,意思則是事將往好的方向發展
楚簡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所以楚簡此章可能並非強調物極必反,而是強調要留餘地

凡事留餘地
「果而不強」的核心在於「不強」,「強」是激進、躁進,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會有一股衝勁,如果太多,就會「強」,「強」就容易迷失自我,掉入迷惑空間
過於「強」,便會對外界強勢,更會對自己不留餘地,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緊繃、易脆,隨之而來的是不停歇地爭鬥,爭輸贏、爭口氣,爭名爭利,也爭能量。
「不強」是以道為主,而衍生的心境,一開始追求目標之時便知道自己能掌握到什麼程度、要做到什麼地步,不會過分地要求自己,給自己留餘地,讓身心保持彈性,反映於外,便會自然而然與外和諧,而不以兵恃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