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讀後筆記 緒-3

緒論之三 世間事物的兩種經驗模式

  神聖與凡俗這兩種經驗模式的鴻溝,在生活的各方面進行觀察後將會變得淺顯易見。城市、住家、大自然、生活用品、生命功能等,對當代與非宗教人來說已然不同於古代社會的人,甚至是當代宗教人。如生理行為,對於非宗教人而言就僅僅是一種器官現象,可能受到社會性、倫理性或理性而有所限制。但對於宗教人而言,這樣的一個活動不單純只是生理性的;它是或可能成為聖事,具有神聖性的,也就是在進行此活動時,可謂之與神聖共融交往。
  在上述的分析中,神聖與凡俗這兩種經驗模式並不只關係到宗教、歷史、社會,更接觸到人類在宇宙中所成為的各種不同情境,以及所有尋求發現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幅度的人。
  傳統社會的人,一般公認是宗教人,但他的行為亦形成一般人行為模式的一部份,因而宗教人的行為也關係到哲學人類學、現象學及心理學。
  伊利亞德將從各宗教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文化來舉例。從歷史性文化的觀點,做這樣的排比而不管時空背景是具有危險性的,如此可能會陷入十九世紀的一些錯誤,尤其是泰勒或弗雷澤所相信的:人類對自然現象的反應是始終如一的。
  作者的目的是為了帶出宗教經驗的特質,而不是顯現其不同樣貌和因歷史所致的不同形式。

問題與反思

  作者使用到了「宗教人」一詞,但似乎沒有對此有所定義。就字面上來看,宗教人應是指與宗教有直接關係,其生活也受宗教規範之人。但確切為何應視後來的論述來去做調整。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作者:伊利亞德 譯者:楊素娥
  宗教人是以什麼方式,讓自己盡可能長時間地停留在神聖的宇宙中。沒有宗教體驗者是活在(或希望活在)一個「已剔除了神聖的世界」中,宗教人的整個生活經驗與他們是不同的。不過,現代人依據歷史的進程和靈修態度與行為的改變,進而將此世界中的神聖因素剔除,呈現出一個凡俗的存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