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當代的稀有資源,人們的注意力已經成為貨幣

威廉.詹姆士:我的經驗來自於我願意關注的事物。
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除了關鬧鐘外,我們第一時間會做出什麼事?
我自己已經很習慣將手機代替鬧鐘,所以當鬧鐘敲響的時候,我自然地就會打開上面浮動的訊息,查看在我睡覺的這一段時間內,究竟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其他人的動向如何。像是經濟的貿易狀況、政界發生了什麼大小事,又或者是以前同學可能結了婚之類的瑣事。
發現到了嗎?
這些訊息對我本身沒什麼幫助,但是我仍然想知道,想了解外界的一切,緊跟著每個人的腳步,即使這些訊息可能並不是非常重要,但是能夠讓我感到安心,感覺自己逐漸和外界接軌了。

我們真的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嗎?

最近在閱讀《注意力商人》這本書,裡面內容大致上敘述廣告業如何在最近一百年內變革,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但這樣簡短的介紹其實是避重就輕,真實的說法應該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及心理,找出影響對方的最快途徑」。換句話說,就是洗腦。
也許看到「洗腦」這個詞,反感的情緒就會先冒出來,因為這個行為像是某種在邪惡科學實驗室才會出現的東西,讓人指責說「我才不是那種笨蛋」之類的話。但實際上我們的人腦每分每秒都在吸收資訊,不管你想不想,那些訊息就是鑽進你的腦袋,再由它判斷這個訊息是否重要。
然後這個過程「不是」經過理性判斷。
廣告商透過各種聲光效果,又有可能透過情色的方式進行宣傳,設法引起人類的反射反應。這段過程難以反抗,儘管你「理智」上知道那東西是廣告,不需要花時間在那個廣告上,你的眼球就是會不自覺停在廣告上數秒鐘。只要你這麼做,廣告商就已經達到它的目的。久而久之,你可能會在某天某時,突然回想起廣告的內容,然後不自覺地將它點開,讓廣告帶你去掏開錢包的康莊大道。
其中書本提到其中一個有趣的詞彙,「需求工程」。
需求工程的作法是,說服消費者你有潛在的問題,而非著重於產品能夠實際上解決問題。這個方法在過去鑽石的行銷上也能目睹。像是宣稱婚姻需要使用鑽石,才能證明它的永恆性。這個說法就是當時的鑽石商散發的廣告手法,在那之前,鑽石其實沒有多少價值可言,畢竟人類不能吃鑽石維生。

現代人人手上一支24小時輪播的電視台

到了現代,智慧型手機問世,再輔以行動通訊技術的革新,我們隨時都能從外界獲取訊息。不過於此同時,廣告商也不會放過我們這群肥羊。廣告的形式和以前沒有不同,就是盡可能捕捉目標客群的注意力。然而播送廣告的手段卻比以往更加快速,以上千萬位元的速度來到人們的手中。
人們的行為也產生了變化。原本餐桌上人們相談甚歡,到了這個年代,如果話題不夠有趣,很快地人們就會選擇去盯著手機螢幕,變成一群人聚在桌子前滑手機。導致聚會的時候盯手機變成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這也不能怪罪他們,畢竟廣告商竭盡所能要捕捉人們的注意力,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因此,期待人們能抵抗這股強大的力量似乎有些困難。

網路是一條通往憂鬱的道路

隨著網路逐漸興盛,社群媒體也因而誕生。人們競相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分享」到網站上,期待自己的頁面獲得更多的讚賞及留言。但說到底,這種「分享」的心態,究竟是基於與他人建立溝通,又或者是自娛的心態,就得由各位自行判斷。
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長期使用社群媒體,有較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使用社群媒體,會將任何回應數據化。一旦使用者陷入比較心態,像是留言數、按讚數等等,作為和他人比較的基礎。狀況好,腦袋會分泌出多巴胺作為獎勵;狀況差,就會陷入憂鬱的陰霾之下。儘管數據本身並不能確實反映出使用者本身真實的價值。

資訊過剩

隨著科技進步,傳遞資訊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過去我曾聽朋友這樣比喻過,網路上的訊息就跟熱量一樣,你看越多,腦袋就越多垃圾。撇除這句話主觀上的偏見問題,拜演算法所賜,的確使用網路的時候,時不時就會在頁面上浮現出一些彈出式視窗,或是邊邊角角寫上「贊助」的小格子。也許當下你有意識到那是廣告,也拒絕去接受它呈現出的訊息。但就怕哪天你心血來潮,突然想到那則廣告,點進去他們想要你去的網站,那廣告商就達到他們所要達到的目的了。
當然這些垃圾訊息很煩,要隔絕廣告最乾脆的辦法,就是把電腦跟手機全丟到資源回收站,然後跑去深山種田度過餘生。但這種極端的作法恐怕沒人會去做。所以對於現代人學會怎麼怎麼使用網路,以及使用的心態就更加重要。比如說減少使用網路的時間,減少接觸碎片化訊息等。
回歸正題,當今人們需要多檢視自己平時的生活,有哪些必要及不必要的活動。人的精力有限,注意力也是會被消耗殆盡。平時除了做正事之外,我們又能用剩餘的時間做些什麼。如果是娛樂,又得審慎思考那些娛樂,究竟我們是否能從中獲得快樂,又或者只是浪費時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