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3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掌握時間管理 3 個核心技巧,讓你工作與學習無往不利!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如果,你現在正面臨到上班太忙,時間不夠用;或是因為工作時間太長,沒有時間自我學習或自我成長呢?甚至擔心自己有拖延症,總是完成不了自己訂定的目標?
別擔心,這一篇文章不僅僅會說明原則,更以實際的例子和你分享,如何具體執行這些原則。這一篇,會分享 3 個我具體執行後,能夠超過我設定的目標。甚至,在最後成功應徵上,轉職錄取率不到 10% 的 AppWorks School 轉職機會
如果,你也想要改善工作效率,或想要學習的領域,相信這些時間管理的技巧可以幫助到你。

時間管理的困難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職自學程式的過程,遇到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所謂的「時間管理」。
每一天上班繁忙,下班可能都已經超過八點,還要準備洗澡休息。常常一個晚上,就這樣過去了。也因此,我深知時間管理,並不是依賴意志力,而是明確的規劃與恰當的心態。
我之前擔任全職獵頭時,全部僅靠通勤和假日時間,就上完超過 30 小時的課程,並擁有超過 300 則技術筆記,也完成數個程式 Assignment 練習的經驗。以下是圖片說明當時的筆記。
Udemy 課程筆記截圖
這一篇文章,主要專注在技巧與心法,至於我使用的時間管理 App,以及延伸的應用,就讓我們留到下一篇吧!
  • 時間管理 技巧一:縱覽全局、明訂目標
  • 時間管理 技巧二:善用零碎時間
  • 時間管理 技巧三:根據目標校正心態

實踐時間管理前的心態

相信你在開始自學時,一定也花了不少時間在嘗試,或搜尋不少相關的文章;但常常會遇到時間不足,或是具體難以應用的問題。所以今天,每一個問題,我不僅會說明概念,更會以實際案例說明。
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如何實作這些原則吧!

時間管理 技巧一:明訂目標、綜觀全局

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做的事,便是事前規劃整個學習地圖。主要的目的有兩個:
  1. 瞭解當前的學習目的
  2. 知道自己的學習時間軸

一、瞭解當前的學習目的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有了方向,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裡去;有了目的,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力。
在去年,我自己想要學習 React 的開發,而獵頭的工時其實不短。在一開始,我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因此沒辦法挑一堂完整的 Udemy 課程,並一堂一堂上。這麼做,不僅容易忘記,也很難累積成就感。
所以在一開始,我就確定這一次的學習,我只是要知道「具體 React 的網頁如何開發」,並以作品集的方式呈現。
在釐清目標後,原先上網找課程、一大堆文章等選項,就不在我這一次的規劃中。我知道,這一次的目的是完成作品集。因此,直接找了 React Project 的關鍵字,並開始實作。
在開始之前,我邀請你一起思考,在這段學習的旅途後,你明確想獲得什麼。面對吉他,可能是一首歌;面對寫程式,可能是一個專案。對你來說,你想學的領域,你的目標是什麼呢?

二、知道自己的學習時間軸
我在去年那個時間,希望僅花費假日時間,且不希望整個專案超過 3 週完成。因此我能夠運用的時段,具體扣掉其他活動,就僅有 3 天可以運用。
加上本身有些 ES6 以後的技術,是在大學過後就沒碰過,需要花時間初步瞭解。評估過後,規劃整個三天的時間段為:
  • 第一天:完整看完教學影片、列出技術問題與關鍵字、瞭解整體難度與章節、設定環境。
  • 第二天:實作 React 專案,將專案分成六個部分,目標完成其中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看完後,再開始實作。
  • 第三天:將部分的專案完成,並將中間的問題,以註解寫在程式碼中。
上面的計畫,當然不可能完全照著時間軸進行。例如第二天的專案,就花了比想像中更久的時間。第三天,也有一些 Bug 解決不了。然而,有了目標與進度後,我有了明確的三個目標方向:
  1. 比對進度:知道自己,是否在預期的進度上
  2. 方向校正:若該部分,花的比預期久,則可能代表概念比想像中難,或是我的學習失焦。
  3. 調整預期:若我知道,每 20 分鐘的教學,其實需要 1 個半小時才能實作完成,那僅排 40 分鐘,很明顯就會很趕,甚至無法完成導致挫折。
在實作的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些 CSS 動畫很不熟,甚至不知道怎麼做到;但回到目標,我知道自己是要學習 React,因此 CSS 的研究,並不在這一次的練習中(延伸閱讀:自學程式語言前,你真正該注意的問題解決技巧)。
當我們開始,能夠分析自己過往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在進行後設學習。

在開始之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這裡也提供你,在開始進行之前的思考模板。在開始規劃時間,或跳進去自學前,先停下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想學什麼?學了之後,想要拿來做什麼?
  • 我當前,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
  • 該階段,我需要學到什麼程度?
其中,需要補充的是,不是所有的學習,都需要能夠拿來做什麼。而是在釐清,自己想要做什麼。
如果知道自己彈吉他、看書等,是純粹為了休閒,甚至是為了和朋友有活動,這都很好。只要知道目的即可。

時間管理 技巧二:善用零碎時間與拆解任務

Photo by Wan San Yip on Unsplash
另一個,最常被提出的問題,便是如果「沒有時間」但卻想學習,怎麼辦?其實,真正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時間顆粒度」的價值觀,並學會利用之中零碎的時間。
我們可以分成下列三個階段來思考:
  1. 認識「時間顆粒度」
  2. 縮小時間顆粒度
  3. 要規劃時間,更要拆分任務

1.認識「時間顆粒度」
Photo by Glenov Brankovic on Unsplash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把多長的時間段,設定為「可以運用的時間段」。
舉個例子,如果我習慣半個小時,作為所有活動的安排基礎。那短於半個小時空閒時段,我就會認為因為時段過短,而無法排定任何行程。
隨著現在工作型態的變化,越來越多工作變得破碎,可能 15 分鐘要寄個信,5 分鐘要傳個訊息,中間可以運用的時間,也因而變得零碎。我自己之前的工作–––獵頭,就是這個型態。
原先我也習慣,以半個小時作為時間劃分,來規劃我自學的時間;但會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可能在學習期間,我依然有突發狀況需要處理,或是我意外分心,導致時間剩不到半小時。原先的習慣,就會選擇放掉這個時段,並把行程往後。

2.縮小時間顆粒度
為了解決問題,我將每個 30 分鐘,拆分為兩個 15 分鐘。一開始也會不習慣,覺得時間怎麼那麼短,而且也帶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也因為每一次都超時,久而久之我就覺得這個方式沒用。

3.要規劃時間,更要拆分任務
後來,我意識到真正的關鍵,原來是我將任務也切分的太大,導致每一次都會超過時間。
發現這個問題後,我便會在前一天晚上,將我要完成的任務,詳細地拆分成 15~30 分鐘的量。原先會覺得,這樣拆分很浪費時間;但我發現這麼做,帶來兩個優勢:
  • 明確瞭解任務細節
  • 擁有時間的使用意識
過程可能會耗費 5-10 分鐘,但帶給我的好處,是我具體知道,即將要完成任務的模樣,以及降低踏入門檻。

實際案例:我如何進行任務拆分與時間規劃?
舉我上的 Udemy - JavaScript 的課程來說,平均一堂耗時 15~20 分鐘。加上筆記時間,總共需要 30~50 分鐘。
因此,我決定將課程內容拆分。例如我原先學習 Class 和建構式之間的關係。課堂時間為 22 分鐘,加上筆記時間,一定會超過 40 分鐘以上。

如何評估時間運用?
接著,我評估我目前可以運用的時段。主要是在通勤期間,單趟長達半小時的通勤時間。其中,我有其中的十分鐘,希望可能透過冥想,當作啟動我自己的一天。在評估後,我決定每一次的學習時間,以 20 分鐘左右為規劃。
為了符合時間規劃。我先大略點過這一堂課有的畫面,大致瞭解這堂課講了哪些內容。在概略瞭解後,發現分為三個部分的概念講解,與實際 Coding 操作。
整個理解的過程,其實不會耗費超過一分鐘,但我卻可以瞭解,接下來的 20 分鐘,我要學什麼,以及學到什麼地方。(延伸閱讀如何以恰當的心態學習程式 How do I learn coding?)。

拆分任務,讓碎片容易入口
這堂課的 1/3 為一個章節,完成這部分僅需不到 10 分鐘,也因此落在我本身規劃的 15 或 30 分鐘內。
也因此我的目標,從原先完成一堂 22 分鐘的課,變成完成 8 分鐘的章節。不僅心理壓力小很多,也讓我知道,我這段時間如何運用。

好的時間規劃,來自於好的事前準備
很多人包含我自己,都會有一個認知誤區。以為時間規劃很厲害的人,不是意志力很強就是很拼;但在我和一些時間管理很強的朋友或人選聊後,我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很有意志力,而是在事前,做了很明確的規劃。
也因此,他們知道每一段時間,究竟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在透過他們自身的身體力行,達到設定的目標。

三個實作之前的反思問題
這裡也提供一些思考方向給你。是我自己在進行時間管理與自學規劃前,一定會問的三個問題:
  • 我有哪一些,沒有好好運用的時間段?
  • 我想學的東西,有哪些型態可以學習?
  • 我可以如何劃分時間?
其中,第二點的學習型態,是我後來才意識到可行的方式。
舉個極端的案例,例如以「自學彈吉他」為例,多數認為一定要有吉他在身旁;但其實就算是通勤時間,一樣也可以用這段時間學樂理,甚至空指練習吉他,這也被教練領域稱為「前瞻式練習」。

時間管理 技巧三:根據目標校正心態

Photo by Mark König on Unsplash
這個技巧,其實是和第一個技巧「設定目標」相關。這也是為什麼,釐清目標這麼重要。前面提到,設定目標時,一定會設定自己的「學習目的」。換句話說,我會知道,這一次的學習,最終的產出是什麼。
例如我在這半年,學習該堂 JavaScript 的課程,整堂課有超過 70 個小時。我知道,因為我的時間有限,加上學習時間的限制,不可能都以完整的筆記紀錄。因此,最終的目標訂定為:
「能夠對 JavaScript 有廣泛而全面的理解,並在未來需要時,能夠有關鍵字搜尋該概念」
  1. 有了目標心態,才能學的長久
  2. 面對目標,我們如何堅持?
  3. 較準期待,和目標對焦

1.有了目標心態,才能學的長久
有了這個心態,作為我學習的目標時,總是會在每一次番茄鐘時,都反思自己是否偏離目標。舉個例子,我在學習 React 的課程時,課程內容也提到了部分的 CSS。在撰寫 React 時,我都能在預期時限內,完成課程給的任務;但意外消耗最多時間的部分,反而是陷在調整 CSS 的過程。
有人可能會說,實務上本來就有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例外問題。然而,實際上我們是在學習,加上課程中,並無對 CSS 有過多著墨。因此有學到,是額外賺到;但不能構成要花額外時間的理由。
相反地,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列下在章節中遇到的問題,例如: CSS 的 Margin 或元件的 CSS 設計,並放到未來的任務。等到下一次設為衝刺任務時,再專注學習或解決該問題。就像 Function Programming 的核心概念一樣:
一次,只解決一件事。

2.面對目標,我們如何堅持?
為什麼我可以堅持下去,在這四個月期間,不停地持續學習 JavaScript 課程?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 目標明確:我對程式有興趣,我想學習和準備。
  • 習慣養成:我知道我培養的是習慣,不是每天的任務。

3.較準期待,和目標對焦
將期待,與實際狀況對焦
換句話說,每一天,我在看課程的心態,一直都是–––比起一次看一個小時,我希望每天都看十分鐘。因為我給自己的目標,是我要持續學習,而且是學多少算多少。
我不會抱持著,每一天都花 20~30 分鐘看 JavaScript,改天坐下來,就能夠自己獨立寫出程式;或是每一次,都能順利將所有概念融會貫通。有剩餘時間,再將模糊的概念,轉化成為文章呈現(範例參考箭頭函式(Arrow function)的 this 究竟是什麼?如何簡單理解 Lexical "this"?)。
因為僅靠通勤時間學習,勢必很難所有概念都深入理解;也不是每一個概念,每一堂課看完,就能夠完全理解。但只要未來有需要時,我可以找到關鍵字,或知道問題是什麼,就達到我設定的最低目標。
也因為我適當地下修期待,因此就算當天只看 3 分鐘,甚至一忙起來忘記看,我也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是因為持續學習的心態,讓我在四個月內,記錄超過 300 則 JavaScript 的筆記。

時間管理,不外乎管理自己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其實時間管理的技巧,不外乎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與優先順序。
我們無法管理流逝的時間,僅能管理自己的行為。因此,每一次遇到沒有時間,或是想要高效運用,或利用自己時間時,請記得先接受現有的狀況,而不是嘗試去挑戰現狀。
唯有真誠地認知和理解現狀,才能夠從現實狀況與目標中,發現突破的關鍵。無論你想學自學的是音樂,或是自學語言如英文等,都能讓自己學的持久,同時也能有預期的成效。

別人的時間管理,和自己的時間管理不同
在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在,很多人對於自學效率會有很多的期待,自然也會帶來不少壓力。因為社群媒體通常僅呈現成果,過程的時間跟努力則一筆帶過。
舉個常見的例子,可能過往每天花一個小時,在職自學程式,讓他可以順利轉職。但中間可能忽略,他的工作型態和你不同,他和你的具體目標可能也不同。

學習,照著自己的節奏就好
媒體不會特別點出來,僅會說「在過去一年,他每天花一個小時自學」。自然而然,我們就覺得自學,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問題在於,一旦有錯誤的期待,自學的過程帶給我們的,就只有痛苦。
之中的挫折,遠大過於成就感。最後,我們就選擇了放棄。因此在這篇文章最後,在我自己自學的經驗中,想分享給你一句話:
給自己多一些耐心,給自己少一些期待。
然後,時間就會證明,你其實可以做的到這件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