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I got laid off. 我被外商公司資遣了

2022美國科技業在台資遣全紀錄
「可是在外商就是這樣,你永遠都要做好就算現在被 layoff,之後還是可以馬上找到好工作的準備」
2022 Q4 經歷了一波景氣低迷時刻,Meta, Google, Amazon, Microsoft 都相繼裁員,節省開支。本來覺得自己可能挺安全的,沒想到意外的 be part of the massive layoffs。
這篇文章是我經歷layoff,振作之後的一點想法,以下會分成四個部分:資遣過程紀錄、對我的衝擊、我在工作上得到的東西、如何調適自己,還有被資遣一定要做的三件事,進行個人的經驗分享。

前言
我從2021/4加入美商雷射公司(公司總部位於San Jose),在3D Sensing Business Unit擔任Product Line Management Intern,主要的工作就是進行VCSEL不同應用產品線(消費性電子、車用、工業應用與IoT)的長期規劃,擔任Sales跟RD中間的橋樑,有點像是Pre-Sales加上Product Marketing的角色。因為真的好喜歡這份工作,所以畢業之後直接在2022/6轉正職,變成Associate Product Line Manager。
我真的超級無敵熱愛我的工作,同事老闆都很願意教,工作環境也很彈性自由,工作內容也是我很喜歡的,所以被layoff的時候真的難過了好久。

資遣過程全紀錄
老闆跟我說:「欸 Mandy,我們兩個被 terminate了。」
切入正題,我在12月初的某個下午收到PLM Head (PLM = Product Line Management) 的會議邀請,是一個NPI Head隔天早上9:30的1:1,當下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因為PLM的業務其實跟NPI完全沒什麼關聯,加上我不懂為什麼PLM head要負責寄我跟NPI head的1:1,NPI head其實可以直接寄給我。
所以我問了我的老闆有沒有收到,他說他也有,他說不要想太多,可能就是討論Business吧。
隔天早上9:00我看到老闆出現,拿著他常用的小本本先去會議室進行他跟NPI head的1:1,大概15分鐘之後他出來,接著走進HR的辦公室。出來之後他就跟我說:「欸Mandy,我們兩個被terminate了。等等NPI head跟HR會跟你講。」我當下還聽不懂,想說是我們兩個被terminate還是我們兩個的專案被terminate?但接著就換我要去跟NPI head 1:1了。
進去辦公室之後,NPI head開始說最近BU Revenue不優,沒那麼多資金可以去做那麼多專案,(我從這裡開始大哭)那當然也不需要那麼多PLM,所以我跟老闆就必須一起走人,今天就是最後一天,明天就來還電腦,接著他就帶我去HR的辦公室。
進去HR的辦公室之後,其實我跟HR的關係很好,對我來說是個很照顧我的姐姐。我到現在都還很清楚記得他跟我說的話:「Mandy,其實我以前也被資遣過,可是在外商就是這樣,你永遠都要做好就算現在被 layoff,之後馬上可以找到好工作的準備。」當下對我來說是晴天霹靂,但是現在我仍然深深記得。HR仔細地跟我說資遣費的相關規定、政府失業補助請領、公司提供相關的後續就業服務。
後續就是收拾座位、寫信給比較常往來的同事、還電腦/badge,好好道別。公司的 email, teams, 資料夾帳號在隔天美國總部宣布美國辦公室裁員之後的一個小時就會立馬deactivated。

對我的衝擊
衝擊一:為什麼會是我?
對於一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很難想像layoff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又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ಥ⌣ಥ 真的很難接受。在台灣資遣其實並不那麼常見,我大概是身旁唯一同年紀的朋友中,有被資遣經驗的那個人。那個感覺像是你很愛你的工作,可是你的工作不愛你(真的很像被分手)。
加上被layoff的前一個週末,我才和同事一起去爬合歡山,在公司也跟同事的關係維持得不錯,很難過要離開這群這麼好的人。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工作 by 陳家競。Source:人選之人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工作 by 陳家競。Source:人選之人
衝擊二:個人的長期規劃受到影響
本來的規劃就是不讀研究所,想先工作3–5年,一邊觀察自己還需要學什麼,再去讀在職專班或是辭職讀研究所。但是在被資遣的這個moment,有種強迫自己重新思考跟規劃人生的感覺。

在工作上得到的
回頭看,對我來說在公司一年多的時間,對我來說很像奇幻旅程。本身是財金背景,進去公司之前完全不懂雷射,到後期可以針對客戶的需求跟老闆一起和RD討論可行性、做公司的product training,在一個非常純血外商的工作環境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客戶、Sales一起開會,雖然時間短暫,卻學習到好多,這些都是就算被layoff,依然可以帶著走的技能與實力。
建立良好的工作模式
工作時間
畢竟是我的第一份正職,又從實習的時候就開始做,我覺得在公司我建立了很不錯的工作模式。因為需要和美西一起開會,我的工作會相當早開始(早上7/8點的會議),讓晨型人的我非常喜歡。
工作上的眉眉角角
從主管身上、同事身上、部門與BU運作上其實我都了解大型的公司如何運作得更有效率(例如規定會議時間、重視1:1、Meeting Minutes寄送等等)除了運用既有的SOP,也會跟部門同事一起討論如何增加一些新的東西到既有的工作流程之中,這些都帶給我蠻大的成就感。
建立人脈
在公司我應該是台灣辦公室年紀最小的,大部分大家都是業界經驗豐富(5–10年以上)才來這邊工作,不管是工作的方式或是產業的經驗,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了。加上公司的大家真的人都超~~~好,就算現在回想再怎麼笨的問題,大家好像還是很有耐心地回答我。
公司除了在美國、台灣,歐洲、韓國、日本、中國都有辦公室,可以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們一起工作,我很快樂。被資遣後,我也自己跑去韓國找部門同事Jenny玩,我想這些人脈也是就算被資遣後能持續經營下去的部分。
得到視野
Product Line Management, 3D Sensing這個部門會針對產品、客戶、市場進行策略性的討論。從實習時進行市場調查,了解市場趨勢,到轉變成正職之後,對外會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甚至有很多是名氣很高的客戶)開會,實際了解客戶需求;對內則會負責跟BU Head, RD Head一起討論接下來這個季度要開案的產品,這些相當策略性的討論對我來說可以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市場、公司/產品/客戶在市場中的定位。

調整、調整再調整
從被資遣當下的錯愕、中間的不知所措與失落、再到後期的坦然,大部分都仰賴自己心態上的調整。對我來說,當資遣已成事實,除了調整自己,真的沒有別的方法了。
心態調整一:這不是自己的問題。
要接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蠻困難的,但業界的大家都說,通常要砍一定會從最junior的人砍。公司營運狀態不好絕對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在人力調整的取捨上,勢必會對最junior的人產生重大影響。加上公司這波裁員影響的也不只是junior的人,連我超景仰的直屬老闆、車用專案的資深PM,還有以前PLM的頭頭(在公司超過10年以上)都掰掰了,只能說這真的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對於新鮮人來說,成為被 layoff 的一員真的不是你的問題,千萬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Source:人選之人
心態調整二:重新想想自己想要什麼。
思考工作期間哪些時刻會讓我快樂、讓我眼睛閃閃發亮,哪些不會。
我從財金領域跳到科技業,又做一個重視技術背景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當我在公司被資遣之後,對我來說我也重新思考這樣的工作環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是,就要繼續好好的發展下去;如果不是,剛好可以趁這個機會轉換到新的產業、新的跑道。由於沒有讀研究所,而是大學之後直接工作,當初我思考的關鍵也包含要不要繼續讀書。
我一直以來都不是特別明確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尤其我覺得在20出頭的時候要決定自己該往哪裡走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要18歲的高三生決定未來四年要讀什麼科系差不多困難)我的作法是,我思考了工作期間哪些時刻會讓我快樂、讓我眼睛閃閃發亮,哪些不會。去找工作內容可以讓自己快樂多一些、痛苦少一些的工作試試看,這是我思考自己出路的方法。
It is totally okay not to be fine. 我從失業,到寫下這篇文章花了將近半年才有辦法更坦然的面對。I am not over with the emotions yet but at least I am making some progress.

被資遣時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1. 好好結算自己該領的資遣費
我的工作年資正職的部分只有半年。台灣勞基法的規定是每多一年可以領半個月薪資的資遣費,所以我按照勞基法,資遣費只有0.25個月。公司給的優於勞基法。被資遣之後,再怎麼難過傷心賭氣,該拿的不能少拿。
2. 拿著非自願離職證明去領失業補助
一定要跟公司拿非自願離職證明,也一定要去領失業補助。失業補助基本會是勞保投保薪資的60%,根據情況會有所增加,提早就業的話也有相關的津貼可以請領。詳細資訊可以參考勞動部勞力發展署
3. 建立好的連結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離開的時候,一個Quality的哥哥跟我說,其實離開時能留下好的名聲是最不容易的,你跟你老闆都做到了。
在工作中結識的同事們都是很棒的資產,一定要好好珍惜!而且反而不是同事之後,才能真正地變成好朋友 XDDD。加上這個圈子這麼小,大家都會再遇到的!

謝謝讀到這裡的你,以上大概是我被資遣之後小小的心得記錄,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詢問~
LinkedIn: Mandy Le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