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其實反覆思考到底要帶小孩去美術館幹嘛。一開始有一個念頭是希望讓小孩坐在〈甘露水〉前面速寫,讓他們可以多觀察一下親眼看到跟只看照片,有沒有看出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我也在思考需不需要多準備什麼素材、安排什麼鷹架之類的,不過後來想一想,美術館本身就可以提供足夠豐富的內容讓小孩自己去探索、自己決定什麼東西吸引人、要在什麼角落待多久。所以後來就只給他們上一堂課給他們的線索,還有列出之前小孩提過的問題。
「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
進展聽之前,我告訴小孩我提供這些問題給你們思考,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展覽裡的內容找到。小孩進展聽之前,還很疑惑問我:「〈甘露水〉真的在這裡嗎?」。通過展廳的拱門後,〈甘露水〉映入眼前,有小孩很誇張地做出驚訝的姿態。小孩看到實體的雕像後,就馬上繞一圈,觀察著實體物的蛛絲馬跡。
有小孩看到展覽詳細列出黃土水的生平跟重要事蹟,靜靜地記錄下跟〈甘露水〉有關的內容。
展覽最後有一台電視,裡頭播放著藝術、歷史相關領域學者對黃土水的生平、作品的介紹。後來小孩們就聚集到這裡,聽著影片裡的敘事。
逛完展覽後,我跟小孩坐在臺美館外面的桌子,一邊吃餅乾一邊聊天。我請小孩自在分享剛剛逛完的看見。有小孩馬上就說,他剛剛聽到影片有提到「〈甘露水〉的取名源自觀世音菩薩瓶子裡的水」。
我問小孩,剛剛看到展覽裡的介紹,〈甘露水〉的英文是Water of Immortality,問他們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聊了一下什麼是「不朽」、「不死」、「永恆」,我接著問小孩:「為什麼黃土水沒事要做一個跟『不朽』有關的雕像?」。
小孩思緒開始卡住,我接著問:「黃土水生處的年代發生了什麼事?」小孩馬上聯想到剛剛影片裡提到的日治時期、三角形構圖、象徵希望等等關鍵字,也有小孩聯想到自己聽家長說過老一輩的人在日治時期下個故事。
最後的最後,我請小孩分享,如果要從這個展覽裡帶走一句話,會是什麼?有小孩分享,他覺得黃土水的作品很生動、有溫度,而且雕像的眼神很堅定。有小孩分享,他一開始覺得〈甘露水〉很噁心,但是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之後,就覺得沒那麼噁心了。
回顧
- 這些小孩之前的學習經驗裡,就累積許多解任務、寫紀錄之類的經驗,所以我推測對他們來說要進入展覽裡,從各種不同型式的資料裡尋找自己想要獲得的內容,是沒什麼太大的阻礙的
- 一開始希望他們可以坐下來,看著〈甘露水〉速寫半小時,事後想想是自己的美好幻想。「坐下來靜靜速寫」只是我的期待,而不真的符合小孩的學習需要
- 我在小孩逛展覽前,沒特別說要「認識黃土水的故事」,不過因為展覽的豐富內容,讓小孩可以將〈甘露水〉這個作品連結到黃土水這位藝術家的生平故事,很幸運地橋接到了上一堂沒連結到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