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比心動更重要, 才能穩固接住保護與包容彼此。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書院晨音】🍀
觀世音菩薩修的就是耳根圓通法門,
聽聞聞自性,入流亡所。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夠聞聲救苦,
能夠千處祈求千處顯,苦海常做渡人舟?
因為他徹悟了我即眾生,眾生即我,
眾生有苦難就是我有苦難,
因為一通百通,
全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慈悲善法。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內心能夠達到定靜的境界時,
我們才能真正洞悉事物的本質,
領悟到一通百通的道理。
心動會有開始、快樂、激情,
但唯有心定,
才有承諾、信任,及責任。
才能穩固接住,保護與包容彼此。
也能以一種寬廣和包容的心態,
去體驗和回應生命的種種變化。


#見真
avatar-img
22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chuan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院晨音】🍀 聽聞我們的自性用一種通性之聽, 就是所謂的無聞而聞, 這樣可以聞於三界, 無聽而聽才能聽於十方, 這就是深入大道的妙門。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聆聽自性需要一種通性的聆聽, 是一種內在的靜觀和明辨, 感知到真正的聲音和指引。 當你真正不執著於外
為什麼乾卦跟坤卦能安定人生? 乾坤兩卦被易經稱為是父母(爸媽)卦。 易經是古人從觀察大自然各種象(現象)來比喻人與人之間各種象(關係)。 乾=天=父=爸=陽=動=變=龍..... 坤=地=母=媽=陰=靜=定=馬...... 64卦中只有乾卦是六爻都是陽的,也只有坤卦六爻都是陰的,象徵天地之間,
【書院晨音】🍀 因為心生萬法,心沒有聲音,不自造作,聽不見、看不見、摸不到, 就好像大道看不見也無法聽聞一樣。 所以它才能生育天地,造化萬物。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在感到無力的時刻, 我也經常借著自己過去的紀錄拉拔自己, 或許我們的每一天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挫折
【書院晨音】 凡夫跟聖人的差別, 聖人見到的都是道,所以聖人能以道御術, 能看到萬物因緣變異的樞紐。 所以聖人可以創造因緣,可以把握因緣,可以不失時。 凡夫看到的都是生生滅滅的形象,不究竟的這些, 而我們還執著這些是真實的。 修行的人就是要見道。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書院晨音】🍀 從觀察一切的形象形式,還能去看到形無其形。 因為一切的形都是生滅變異,瞬息萬變,所以能夠看到形無其形, 才能真正到達道家講的「物我兩忘」,佛家講的「內外皆空」, 這樣就可以看見道。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你與世界相互作用,與他人相互聯繫, 這都
【書院晨音】 老子在警醒我們世人面對得失寵辱都要處之泰然。 我們要懂得去御物,去領導統御外在的事物, 而不能讓外在的事物來領導統御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的心態。 _節錄 老子書 第13章 寵辱若驚 ∷∷∷∷∷∷∷∷∷ 人生不會因為得失榮辱就變得比較好, 你永遠是你, 能讓你更好的人,只有你自己,
【書院晨音】🍀 聽聞我們的自性用一種通性之聽, 就是所謂的無聞而聞, 這樣可以聞於三界, 無聽而聽才能聽於十方, 這就是深入大道的妙門。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聆聽自性需要一種通性的聆聽, 是一種內在的靜觀和明辨, 感知到真正的聲音和指引。 當你真正不執著於外
為什麼乾卦跟坤卦能安定人生? 乾坤兩卦被易經稱為是父母(爸媽)卦。 易經是古人從觀察大自然各種象(現象)來比喻人與人之間各種象(關係)。 乾=天=父=爸=陽=動=變=龍..... 坤=地=母=媽=陰=靜=定=馬...... 64卦中只有乾卦是六爻都是陽的,也只有坤卦六爻都是陰的,象徵天地之間,
【書院晨音】🍀 因為心生萬法,心沒有聲音,不自造作,聽不見、看不見、摸不到, 就好像大道看不見也無法聽聞一樣。 所以它才能生育天地,造化萬物。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在感到無力的時刻, 我也經常借著自己過去的紀錄拉拔自己, 或許我們的每一天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挫折
【書院晨音】 凡夫跟聖人的差別, 聖人見到的都是道,所以聖人能以道御術, 能看到萬物因緣變異的樞紐。 所以聖人可以創造因緣,可以把握因緣,可以不失時。 凡夫看到的都是生生滅滅的形象,不究竟的這些, 而我們還執著這些是真實的。 修行的人就是要見道。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書院晨音】🍀 從觀察一切的形象形式,還能去看到形無其形。 因為一切的形都是生滅變異,瞬息萬變,所以能夠看到形無其形, 才能真正到達道家講的「物我兩忘」,佛家講的「內外皆空」, 這樣就可以看見道。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你與世界相互作用,與他人相互聯繫, 這都
【書院晨音】 老子在警醒我們世人面對得失寵辱都要處之泰然。 我們要懂得去御物,去領導統御外在的事物, 而不能讓外在的事物來領導統御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的心態。 _節錄 老子書 第13章 寵辱若驚 ∷∷∷∷∷∷∷∷∷ 人生不會因為得失榮辱就變得比較好, 你永遠是你, 能讓你更好的人,只有你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住兩邊的這一念心就是慧根,顯現自性的光明遍一切處,悟到這一念心,就是無量光。如果我們這一念心像一潭止水能夠聞風不動,始終不隨外境所轉,能夠做到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這一念心就有定力了,叫做心地無亂自性定。-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在職場中常遇到人際交往中的小圈圈,隨之而來的是漫步傳遞的謠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觀世音菩薩視一切眾生如獨子,以大悲心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音山攜手政府機關及專業機構,進行合法的保育放流、放生護生等善行,以體現 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之大悲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不住兩邊的這一念心就是慧根,顯現自性的光明遍一切處,悟到這一念心,就是無量光。如果我們這一念心像一潭止水能夠聞風不動,始終不隨外境所轉,能夠做到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這一念心就有定力了,叫做心地無亂自性定。-見壽法師。   我思我想:在職場中常遇到人際交往中的小圈圈,隨之而來的是漫步傳遞的謠言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觀世音菩薩視一切眾生如獨子,以大悲心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音山攜手政府機關及專業機構,進行合法的保育放流、放生護生等善行,以體現 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之大悲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