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我們需要練習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設是利用人性的弱點

非黑即白,從來就不是端看人品好壞的好方法。
不過比起深入理解一個人的複雜性,在看到每個人的片面時,就直接地給予一個定義,對於每天要處理過多資訊的我們來說,卻是相對容易的做法,因此時常陷入過於果斷的二分法中。
在台灣從小的教育裡,就開始上述的文化養成,例如透過學業成績,將學生分成「好學生與壞學生」;透過家庭經濟狀況,分成「富人與窮人」;透過單一的社經地位,分成「成功與失敗的人」。
人設的營造,正是恰巧的利用了這一個人性的弱點。

在螢幕前後的形象落差

在螢幕前,營造溫暖善良的形象,做個社會公益,為弱勢族群發聲,擄獲大眾的信任以後,就自然能被隸屬於「好人」,讓許多人對自己卸下防備心,甚至隨著名聲水漲船高,再利用自身的權勢,做些小則大頭症仗勢欺人,大則違法亂紀的事情。
不只是近期不斷翻車的演藝圈,也包含前些日子的一些網紅們。
每當我看到這些形象不錯的人,一個又一個被爆出另外一面時,心裡已經逐漸從驚訝,到現在已經開始變得麻痺。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以偏概全的掩蓋了事實

重新在反思著自己,看待這些人時,我們是否都只用過於片面的資訊,來拼湊出他們美好良善的樣子?
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在交朋友與挑選對象時,是不是也總是從幾個印象,就一口咬定這個人是否能交心?
一個熱愛小動物的人,難道就一定會顧家嗎?
一個工作認真努力的人,難道就一定能保證交往後生活會幸福美滿嗎?
一個會充滿仁義道德的人,難道真的就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即時伸出援手嗎?
我們能不能開始練習,認清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就只是看見對方的某一部份特質,而不要將其過度延伸,以偏概全的掩蓋掉其他事實呢?

早超越社會容許的黑暗

再怎麼良好的人,一定會有其缺點,在看到對方美好的樣子之後,也應該試著了解對方的缺點與邪惡的一面,而不要被美好的假象所欺騙。
有些人的善,是為了彌補過去的惡;有些人的善,是為了營造形象的包裝:有些人的善,是真的發自內心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
有些人的惡,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一切;有些人的惡,是因為自滿自大而激發出本性:有些人的惡,是為了守護所愛的人,而必須站出來捍衛一切。
這個社會不會期待每個人,都是一個絕對善良、宛如聖人一般毫無瑕疵的人,因為我們心裡都明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缺點,但這些人之所以會在這一波浪潮裡不斷翻船,是因為早已超越社會所能容許。
所以,不要再說「好人偶爾做了一件錯事就墜入萬丈深淵」,是因為他們做的錯事不是小奸小惡,而是足以造成一些人一輩子的陰影與噩夢

非黑即白不適用的社會

因此,比起單純以某一面向,二分法去分類一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的人,現在的我們,更在乎一個人能壞到什麼程度。
一個沒做了太多好事,卻也從來不傷害他人的人,遠勝於一個做了許多好事,卻偶爾犯下大錯的人。因為前者即使無功,卻也沒有傷害了誰,後者卻影響了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的一輩子。
不求一個人太好,只求一個人不要太壞。
從不做善事的人,也可能是善良的人,做了許多善事的人,也可能有非常邪惡的一面,所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早已不適用於這個社會。
我們應該用更立體的角度,去端看身邊每個人的不同面向,因為人性從來都是多元的,就像一個平時文靜優雅的人,也可能在遇到熟人時,變得瘋癲搞笑,就更不用說人品與倫理道德,這種更為複雜的人性。

給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

總而言之,從最近不斷燃燒的社會新聞裡,除了打破我們對於某些人美好的想像外,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望見更複雜的人性與社會,並且練習跳脫過去非黑即白的世界觀,重新思考以往過於簡化的思考方式。
希望我們未來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能善帶著真誠的善意,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從善就要發自心底的善良,要謹守著倫理道德的界線,社會才能共同走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時常在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覺得對方是個善良的人,並且自顧自地腦補著,在其他方面,對方肯定也是一個溫良敦厚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47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溫曉風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最近因為和幾位大學生一起上課,聽到他們在討論對於畢業的焦慮,有些人甚至才大一而已,就已經覺得對未來很徬徨,而讓我發現大學時的自己,真是超乎常理的樂觀。當時已經大四的我,其實也不是很確定方向,而且研究所推甄也沒有考上,但依然繼續實驗室以及補習班的打工、有空時再去打個球,那時候的我,竟然非常天真的以為…
2022年的聖誕節前,托104人力銀行的福,去了一趟位在高雄的楠梓高中,與學生們做科系分享。對於第一次做科系分享的我,自然是有點緊張,不但要一次分享兩場,而且每一場的人數都將近八、九十位,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把演講初體驗搞砸。 雖然表面上我是giver,但實際上總覺得自己才是taker,為什麼呢?
「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急著替人撐傘。」 不知道這是誰說過的話,但非常呼應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 我在幾個禮拜前的周末,參加整整兩天的「職涯諮詢師」培訓課程。 當然不諱言的直說,一部份是因為……
之前教過一位家教學生,每次來上課時總是笑著走進教室。 我問他:「你為什麼上課都這麼開心?」 他總說:「我也不知道。」聳聳肩並且笑一笑的回著我 不只是開心來上課,在整整兩小時的課程中,也總是一邊學習一邊在歡笑中渡過。時常連坐在教室外的人都聽到笑聲,好奇詢問我們到底在笑什麼。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應該是很多人國中時都有讀過的詩吧? 你們還記得那時候課本是怎麼解讀這首詩的嗎? 我記得,那一次學校的段考考卷上,有這樣一題題目:「《一棵開花的樹》主要是在描述?」 標準答案是「愛情」,因為當時的教材就是這樣教的。 但是我卻猶豫著要選擇什麼選項,因為……
最近,因為林志穎被幾位好心人士救活,而讓「助人」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像是這種具有高度危險性的助人狀況,因為情況較特殊,且大部分時間不太會遇到,所以先撇除不討論。我們要來聊聊日常生活裡的助人……我想跟正在閱讀此文章的朋友說:「你一定可以做到。」
最近因為和幾位大學生一起上課,聽到他們在討論對於畢業的焦慮,有些人甚至才大一而已,就已經覺得對未來很徬徨,而讓我發現大學時的自己,真是超乎常理的樂觀。當時已經大四的我,其實也不是很確定方向,而且研究所推甄也沒有考上,但依然繼續實驗室以及補習班的打工、有空時再去打個球,那時候的我,竟然非常天真的以為…
2022年的聖誕節前,托104人力銀行的福,去了一趟位在高雄的楠梓高中,與學生們做科系分享。對於第一次做科系分享的我,自然是有點緊張,不但要一次分享兩場,而且每一場的人數都將近八、九十位,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把演講初體驗搞砸。 雖然表面上我是giver,但實際上總覺得自己才是taker,為什麼呢?
「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急著替人撐傘。」 不知道這是誰說過的話,但非常呼應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 我在幾個禮拜前的周末,參加整整兩天的「職涯諮詢師」培訓課程。 當然不諱言的直說,一部份是因為……
之前教過一位家教學生,每次來上課時總是笑著走進教室。 我問他:「你為什麼上課都這麼開心?」 他總說:「我也不知道。」聳聳肩並且笑一笑的回著我 不只是開心來上課,在整整兩小時的課程中,也總是一邊學習一邊在歡笑中渡過。時常連坐在教室外的人都聽到笑聲,好奇詢問我們到底在笑什麼。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應該是很多人國中時都有讀過的詩吧? 你們還記得那時候課本是怎麼解讀這首詩的嗎? 我記得,那一次學校的段考考卷上,有這樣一題題目:「《一棵開花的樹》主要是在描述?」 標準答案是「愛情」,因為當時的教材就是這樣教的。 但是我卻猶豫著要選擇什麼選項,因為……
最近,因為林志穎被幾位好心人士救活,而讓「助人」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像是這種具有高度危險性的助人狀況,因為情況較特殊,且大部分時間不太會遇到,所以先撇除不討論。我們要來聊聊日常生活裡的助人……我想跟正在閱讀此文章的朋友說:「你一定可以做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解構 (Deconstruction),簡單說,就是打破二元對立。」 「世界上總有人宣揚各種二元對立--善與惡,真與假,高雅與通俗,主流與非主流--說一個高級,一個低級,說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解構,就是要打破這種觀念。」 「二元對立都是人為構建的概念,不是真實的情況。」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解構 (Deconstruction),簡單說,就是打破二元對立。」 「世界上總有人宣揚各種二元對立--善與惡,真與假,高雅與通俗,主流與非主流--說一個高級,一個低級,說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解構,就是要打破這種觀念。」 「二元對立都是人為構建的概念,不是真實的情況。」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