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麗》:在明亮與晦暗間循環往復的生命實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致謝Savoir|影樂書年代誌刊登本文與picture credit: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74
“蘇菲(Sophie):我想我們分享同一片天空很棒。(I think it's nice that we share the same sky.)
卡倫(Calum):什麼意思?(What you mean?)
蘇菲(Sophie):嗯就像...有時在遊戲時間,我看向天空,而弱我能看見太陽那麼...我想我們都能看見太陽的這件事,即便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我們不真的在一起...我們有點像,你知道嗎?就像我們兩個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所以...有點像在一起的感覺。”
《日麗(aftersun)》的片名中英文正好作為對比,一者為如同日正當中的普照陽光(日麗之時),一者則是在這個時刻的之後(aftersun)。這種時間序的間差正好對應到故事的形式,分別是31歲與11歲的年齡、成年與童年、現實與回憶。
在後見之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故事來自於蘇菲的記憶,一個在90年代與父親卡倫在夏日假期前往土耳其由DV影像記錄下的旅行。影像所能記錄的必然只是片段,影像沒能紀錄下的只能由回想來填補,別說數日前的記憶已然模糊,何況故事是在31歲的蘇菲回憶著11歲時的自己與父親,尤其這段快樂回憶更可能是在不斷地回憶而更加地清晰,同時,也模糊。人類的記憶之不可靠在林肯的法律故事中已被說明證人的證詞可信度是可疑的,我們所以為的真實往往只是主觀的認知,與客觀的真實往往有若干的距離。
11歲的蘇菲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也就是青春期,電影畫面可說就是蘇菲的記憶,記憶中她在廁所中聽見了同年齡層的少女與男孩的性事,在玩電動機台與男孩麥可(Michael)認識到片尾的初吻,與大自己一些的青少男女打撞球與到泳池,看著他們擁抱與接吻,在這些畫面的暗示下讓我不禁想到庫斯杜力卡在《亞利桑那之夢》中的台詞提到:「艾克索(Axel):我的英語老師說到這個俄羅斯傢伙說如果你在書的前半看到槍,你可以確定在後半一定會開火。有人會去用那把槍。」尤其在電影的「R」級分類下,在常規的劇本安排中預期著會出現血腥或暴力的情節。但這些完全都不被劇情所包含,卻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童年夏日假期回憶。
但這並不代表電影是歡樂的,日麗之後的日後(aftersun)同時代表著時態與狀態,日麗可說是11歲時童年的繽紛,日後則是31歲時成年的晦暗,連接這兩者的是DV的影像,而在「現實」的時態中,蘇菲也正是在這成年的色區。回憶中的31歲父親卡倫,已經離婚且與約會對象並不順利,經濟狀態可能也不甚樂觀。除此之外,卡倫的行為也有些莽撞,例如站立在陽台欄杆上、把刷牙泡沫吐在飯店鏡子上、對晚餐的表演丟擲物品、沒有潛水執照卻仍潛水、喝醉酒走入海中再裸睡於父女共享的床上。但他對待蘇菲仍然是溫柔的,他在蘇菲與其他青少男女互動時陪伴著她,甚至說出了作為父親十分溫暖的話語,即告訴蘇菲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告訴他、嚴肅認真地教導她防身術。我們看見了角色扮演,我們小時看見的某些「大人」其實不過是這些人扮演「大人」的樣子,這件事情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其實就能發現,我們其實跟小時的自己並沒多少不同,我們不過是在年幼者面前表現出長者的姿態而已。或許卡倫是在逞強,故事中的他經常打著太極,調節著呼吸似乎要壓抑住什麼,這個什麼,是故事中的蘇菲記憶沒有說清的,也不可能說清的。
而這或許要被壓抑的「什麼」,是卡倫向蘇菲吐露的他的11歲童年。在他的11歲生日沒有人記得,而他告訴了他的母親,然而卻使得母親憤怒,憤怒著要求著卡倫的父親帶他去買玩具。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但卻足以作為童年創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有諸多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對於作為外人的我們無足輕重,但卻可能是那位孩子成長過程的瘡疤。
我們以為孩子不記得的,反而孩子都記得。
當然,卡倫也面臨著其他的問題,然而電影中的兩個時間點之一的11歲,那時的蘇菲在生日時卡倫也因醉酒而無法與其完成每次生日上台唱歌的慣習。這件事對於我們作為觀者,甚至是作為成人的卡倫,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在31歲蘇菲的故事現實時間中,色調同樣是黯淡的,我們或許可以猜想這也成為了她的童年創傷。
在電影中,除了敘事之外,也有著31歲的蘇菲在記憶中與31歲的父親在陰暗的舞廳中,看著父親埋頭跳舞,而這對應著假期的尾聲中卡倫對蘇菲跳舞的邀請在蘇菲的拒絕後一人在舞池中舞蹈著。舞蹈通常有著快樂的意象,但在我們對故事的了解中,卡倫閉著眼跳著舞反倒像是一種「他的太極」,一種讓自己平靜的方式,透過持續地擺動來平衡內心的紛擾,就像負負得正一般,內心的騷亂必須經由肉體的同頻才能中和。
我們在電影的結尾見到蘇菲(31歲)擁抱了卡倫(31歲),這就像蘇菲(11歲)在夏日假期中請託眾人為父親唱生日快樂歌一般,而在這段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卡倫一個人在房裡的嚎哭,雖然童年創傷並非那麼容易—甚至不可能被治癒的,但這是蘇菲對父親的愛所做出的努力,就像從片首到片尾在舞廳中狂舞著的卡倫最後被蘇菲擁抱一般。
11歲是個童年與青少年兩個期間的尷尬時期,這時的個體(孩子)處在「青春期」的階段而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化或是起伏,這些都能被世人所理解與體諒。但同樣的,31歲也是在成年後與接近中年的尷尬時期,這時的個體所處的期間卻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可以代表,似乎像是經過了青春期之後的個體就靜止一般直到65歲才進入老年,諷刺的是在老年之前的那段時間,反而有更年期可以去解釋那時期的行為。但31歲也是成人之後要進入「壯年」的時間,也同樣會有如同11歲時的徬徨與不安、困惑與抑鬱,然而這時的個體已經「成人」,卻不再如11歲時有父母的照護。回到前述的童年創傷的連接點上,31歲的蘇菲也與其同性伴侶有著孩子(或許是領養),因此整個故事成為一種循環,童年創傷的循環,試圖治癒的循環。
另一項在電影中出現的物件是卡倫在土耳其買的地毯,這張地毯出現在31歲蘇菲的房間裡,我們不曉得是否卡倫已經死了,但在電影最後的360度鏡頭從DV影像轉到31歲的蘇菲再轉到關起DV走向門後一片黑暗的卡倫時,我們可以說卡倫已經離開了蘇菲的生命,無論他是生是死,至少這段夏日假期是蘇菲所保有的對於卡倫最美好的回憶。那片門後的黑暗我們可以說是舞廳,回到舞廳的卡倫必須持續地舞動,不停地轉,來平息自己。事物的兩面性如同日一般,日麗與日後,日後又再是日麗,就如同11歲與31歲、親子之間的循環往復一般,生命之間就這樣交纏擺盪著,電影描寫著這樣的生命的實相。
avatar-img
83會員
387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58 有時電影在台灣上映會因應票房需求或是演員配套使得中外文片名有不一致的現象,例如總動員系列、魔鬼系列、終極系列,就像文章失去了題名一般有些言不及義。《そして父になる》照譯的話是「於是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5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透過日常性的對話與長時間的生活描寫,處理的各種議題都脫離不了「家」作為核心思考的意識。因此,《嬰》雖不能說是最好的作品,但可說是一本綜合性的整理。《空氣人形》討論了情愛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428 在1975年的這部作品中使得「杜鵑窩」成為精神病院的同義詞,然而同樣經典的是庫柏力克在1971年的作品《發條橘子》,兩者同樣都提到偏差者(deviant)以及那個時代所風行的矯治主義刑罰,差別在
荒木飛呂彥絕對是這個時代的藝術家,除了許多概念已前衛表現在當代流行的二三十年前,更因為在《石》中將故事做出了無可挑剔的收尾。 劇情結構成為系列作品的主軸,而非人物關係,再加上宇宙論的基礎,甚至比星際效應早了十年處理了這個議題。 這些姑且不論,重要的是, 「我是安波里歐,我的名字是安波里歐。」 這段對
致謝 娛樂重擊 Punchline 刊登本文: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60582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貫穿全片的片名,卻是從未被提起的問句。 這部電影的選角簡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飾演的母親Eva,具有智性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58 有時電影在台灣上映會因應票房需求或是演員配套使得中外文片名有不一致的現象,例如總動員系列、魔鬼系列、終極系列,就像文章失去了題名一般有些言不及義。《そして父になる》照譯的話是「於是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5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透過日常性的對話與長時間的生活描寫,處理的各種議題都脫離不了「家」作為核心思考的意識。因此,《嬰》雖不能說是最好的作品,但可說是一本綜合性的整理。《空氣人形》討論了情愛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428 在1975年的這部作品中使得「杜鵑窩」成為精神病院的同義詞,然而同樣經典的是庫柏力克在1971年的作品《發條橘子》,兩者同樣都提到偏差者(deviant)以及那個時代所風行的矯治主義刑罰,差別在
荒木飛呂彥絕對是這個時代的藝術家,除了許多概念已前衛表現在當代流行的二三十年前,更因為在《石》中將故事做出了無可挑剔的收尾。 劇情結構成為系列作品的主軸,而非人物關係,再加上宇宙論的基礎,甚至比星際效應早了十年處理了這個議題。 這些姑且不論,重要的是, 「我是安波里歐,我的名字是安波里歐。」 這段對
致謝 娛樂重擊 Punchline 刊登本文: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60582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貫穿全片的片名,卻是從未被提起的問句。 這部電影的選角簡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飾演的母親Eva,具有智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大概是下午兩點的時刻,女人與她神秘的儀式不禁使我猜想她的身世,她在海邊所等待,或是期盼的,是纏綿悱惻的愛人?早夭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可告人的懺悔?
Thumbnail
夏末(徐若晗 飾演)和初秋(張開泰 飾演)是隔壁鄰居, 從學步幼兒就認識,上同一所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 他們倆是最好的鐵哥兒們,初秋從不把夏末看成異性, 她行為舉止粗魯,個性豪邁,不像初秋心思細膩。 兩人經常結伴行動,同學都奇怪這兩人怎沒有發展出男女感情呢? 夏末拍拍初秋的肩,呵
Thumbnail
三歲的阿妮因為擁有許多人的愛,讓她的心情溫暖穩定,甚至能擺脫困難的時期。在一個晚餐時間結束後,她問起為什麼太陽還沒回家,而哥哥以及太陽太愛他們而捨不得離開照顧別人。
Thumbnail
天沒有永遠放晴,親密關係也是。老夫老妻,婚齡雖長,但不等於甜蜜,相處更不等於相愛。說實話,要搞懂自己都已經不容易,何況是兩人成雙? 英國電影《愛在巴黎破曉時》(Le Weekend,2014)不是一部讓人太愉快的電影,卻值得所有年過半百的觀眾來一趟心靈對話,因為它揭開了很多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Thumbnail
聊《日麗》(Aftersun)和夏目漱石《心》(こころ)相似的一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日麗》透過成年蘇菲的視角,拼湊出童年時期未能捕捉的憂愁。影片透過四段交錯的時間線,描繪父親卡倫幽微的落寞,也觸及蘇菲成長過程的少女心思。電影裡親密卻疏離的氛圍,完美體現記憶的質感,讓回憶不僅是懷念,更是反思的起點。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Sasha Alex Sloan的《Older》這首歌,歌詞講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視父母為英雄,到長大後逐漸明白,原來父母也只是個凡人。這部被導演諾蘭和編劇小光都推薦的電影《日麗》,喜歡日常、親情戲的朋友,不妨找時間上串流觀賞。
Thumbnail
大概是下午兩點的時刻,女人與她神秘的儀式不禁使我猜想她的身世,她在海邊所等待,或是期盼的,是纏綿悱惻的愛人?早夭的孩子?還是一個不可告人的懺悔?
Thumbnail
夏末(徐若晗 飾演)和初秋(張開泰 飾演)是隔壁鄰居, 從學步幼兒就認識,上同一所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 他們倆是最好的鐵哥兒們,初秋從不把夏末看成異性, 她行為舉止粗魯,個性豪邁,不像初秋心思細膩。 兩人經常結伴行動,同學都奇怪這兩人怎沒有發展出男女感情呢? 夏末拍拍初秋的肩,呵
Thumbnail
三歲的阿妮因為擁有許多人的愛,讓她的心情溫暖穩定,甚至能擺脫困難的時期。在一個晚餐時間結束後,她問起為什麼太陽還沒回家,而哥哥以及太陽太愛他們而捨不得離開照顧別人。
Thumbnail
天沒有永遠放晴,親密關係也是。老夫老妻,婚齡雖長,但不等於甜蜜,相處更不等於相愛。說實話,要搞懂自己都已經不容易,何況是兩人成雙? 英國電影《愛在巴黎破曉時》(Le Weekend,2014)不是一部讓人太愉快的電影,卻值得所有年過半百的觀眾來一趟心靈對話,因為它揭開了很多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Thumbnail
聊《日麗》(Aftersun)和夏目漱石《心》(こころ)相似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