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介紹一本關於「心理諮商」相關的書籍,書名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此書不艱澀,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跟我們介紹心理諮商的治療過程;本書結合心理學與英國童話故事的方式述說本書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影響了生活也影響到與朋友之間的相處,朋友建議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
聽到「心理諮商」可能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會排斥的,會覺得自己不需要,只要拿身心科的藥物就好,而且要在陌生人(諮商師)面前袒露自己的一切會有些彆扭;我第一次看身心科時,醫師有安排我做心理鑑定,心理師透過與我的對談,從我的話語中找出我的癥結點並透過我的話語中,推敲出我是什麼個性的人,我心中缺乏什麼與渴望什麼?最後匯總出一份報告書。
後續諮商師跟醫生會用心理鑑定報告書討論病患是否需要安排心理諮商治療,通常需要的話,醫生會建議,但不強求病人一定要做心理諮商療程,補充一下:不一定是嚴重的憂鬱症才需要心理諮商,我們在遭受打擊、情緒低落、人生有困境時,都可以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忙。
之前我的文章有提及我是因為情感傷害,而開始失眠,憂鬱的情緒揮之不去,甚至無法入睡,為了治療睡眠情況,這些年我努力嘗試任何可以改善睡眠的方式,但效果有限,最後才選擇走入身心科求診,去身心科真的比較快能改善情況!很多人對身心科有些誤解,覺得吃藥傷身傷腦,我也是很擔心所以拖很久才去身心科治療,我把我的疑惑詢問醫生,醫生說長期睡眠障礙比吃安眠藥更傷頭腦!
原先今年4月底我終於安排到心理諮商了,第一次諮商時,有太多自己的故事可以講,諮商師在聽完我的經歷後,擬定一個治療方案;就是先治療睡眠再來療癒過去受傷的自己(或者內在小孩);今年5月初時剛好我跟諮商師前後發生車禍,我的諮商師需休養兩個月,近期接到諮商師打來的電話說諮商可以繼續進行了,真是太好了。
諮商師從專業與客觀的角度,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讓我們改變糾結的想法與既定的思維。
因為心理諮商暫時中斷了,我便拿起這本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想跟書中的主角一起進行心理療程,也想大概了解完整的心理諮商是什麼樣的過程;解密為什麼我會變成為這樣的我,是什麼原因塑造了我的行為反應與性格? 過去的傷害甚至是小時候的經歷都會形塑我們的人格與我們面對未來發生事情的處理態度;療癒內在小孩是有這個必要的!至少我是這麼想的,因為小時候的經歷,確確實實影響了我的未來!
現今有太多人活得不快樂,也很無助,國外知名大學耶魯大學,開放選修「快樂課 - 心理學與美好生活」,全球有三百萬人搶著上課,也成為耶魯大學300年來最受歡迎的選修課程;現今身心科人滿為患,台灣有4成的人口有睡眠障礙問題,看身心科不再是難以啟齒的情況了。
生活中有許多壓力,生活步調又快,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方式;若發現自己的情緒已經低落一段時間了,或者憂鬱感已經反應在身體狀況上(比如:總是疲憊不堪、睡眠障礙、只想一個人待著、情緒不穩與悲傷⋯等等),請大家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讓情緒找到出口;必要時求助身心科,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有救生圈可以拉你一把,讓你緩一緩,最後主要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調整生活的步調,整理與正視自己的心靈,擺脫不快樂,願大家都有快樂與美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