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課程]對學生vs孩子的態度

你覺得學生與孩子的差別在哪?

除了教授對象為成人以外,一般幼兒園到大學生,在與家長討論課堂狀況時,我會以”孩子”稱呼我的授課對象。上課時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是認為他們是”孩子”,而不是”學生”。差別在哪呢?

學生是以學習為目的,老師只負責傳遞與解說專業知識,但面對孩子,我們該做的事更多。除了每次問他”How are you?” 以外,我們可以做的是認真聽他們的煩惱、關心在校生活、與父母的相處狀況、甚至是上課與考試情緒。與孩子培養感情是整堂課的重點,孩子若喜歡老師,自然不討厭其教學科目,也會對上課與作業較認真,考試檢討也較能接受錯誤並虛心學習,只是這並不代表要凡事唯唯諾諾的奉承孩子。孩子未寫功課該處罰還是要處罰,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完,但是以孩子的心理狀況為第一優先。該關心或幫助的,還是要願意花時間傾聽(記得請孩子邊講英文練習口說)。這部份是家教與外面的補習班或幼兒園最大的不同。補習班與幼兒園因為人數多、有課程進度要走,無法隨時停下來關心每位孩子的心理狀況,因為會耽誤到其他孩子的受教權益,但家教可以。

我有個家教孩子是就讀中山女中,我從不把她視為學生或小孩,而是妹妹。她上國中開始因家裡與學校的因素逐漸患有憂鬱症、失眠與其他心理症狀。在她的ㄧ狀況較差時,我會傾聽她的煩惱並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會試著幫她分析她的困難點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有次下課時她告訴我:「跟妳上完課心情都好好喔!」,聽到這句話比孩子考試100分還要有成就感,我想這才是當老師的意義之一吧!

另一位案例是就讀介壽國中的孩子,她也是國中開始有人群恐症、憂鬱症並有自殺傾向,也是看了心理諮詢等療法,但狀況時好時壞,每週會翹課一兩天。上課時除了英文課程進度與考試外,我很關心她的狀況,並讓她知道我能夠理解她的想法與無助,只是無奈台灣教育體系就是如此死板,但只要能撐過去,未來不會比現在更糟了。當家裡的兄弟姊妹較多時,父母是不可能對每個孩子全方位(身理與心理)都照顧妥當,孩子們難免會感到孤單寂寞,希望有人能夠理解關心自己(自己也是過來人),這時我覺得做老師的責任之一也是要讓這個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單一個人,世界上很多人和他一樣。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可以難過,但哭泣後要更堅強的走下去。

說到這裡,那英文課呢?其實我們的進度都還是能照常完成喔!孩子們因為跟你更親近了,所以更願意把單字背好與完成作業,所有科目裡面,這兩位孩子最喜歡的科目(或是最不討厭的)都是英文呢!甚至如果真的因爲談心而上不完,可以把剩下的部份當作功課請他們先預習並完成題目,下次上課直接檢討錯誤與不會的,也是一種catch up課程的方式。

總而言之,上家教課時要把學生當孩子,讓他喜歡你,讓孩子對課程有部份掌控權、話語權、願意與你溝通、把你當朋友(但比平輩多點尊重)。感情培養起來了,上課進度與孩子的學習狀況其實反而更能夠事半功倍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