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1/1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勸修念佛法門 (九) ‧ 圓瑛法師

「念佛具足三學 :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 圓瑛法師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勸修念佛法門
~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 沙門圓瑛宏悟 述
1) 念佛發起因緣 ~ 2) 念佛即是修行 ~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 5) 念佛能消業障 ~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 8) 念佛速了生死 ~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 11) 念佛可度眾生 ~ 12) 念佛得成佛道

***

【念佛具足三學 第九】

念佛有四種。

一、實相念佛

依實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淨。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實無有相可得。本無能念之心相。亦無所念之佛相。能所雙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實相佛。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一心不亂。湛然常住。是為理念。

雲棲云 :「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古德云 :「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觀想念佛

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因韋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闍世。隨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奪父王位。囚閉其父。頻婆娑羅王。於七重暗室之內。制止群臣。不得往見。欲令餓斃。夫人送酥蜜麩及葡萄漿。與王飲食。遂得不死。

至三七日。阿闍世王問守者。老王猶存否。答曰尚在。即問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惟有夫人入宮。及沙門目連富樓那二人。常飛空而來。為王說法。故無法禁止。

阿闍世王。聞言大怒。於是提劍欲殺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諫之不聽。遂拂袖而去。於是世王驚懼不敢殺母。乃將母閉於幽暗宮中。不令得出。韋提希悲泣雨淚。遙向耆闍崛山。頂禮釋迦世尊。佛即現身。令其得見。夫人懇切悲哀。禮佛發願。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願生清淨佛國。

我佛即以神力。普現十方清淨佛國。令其揀擇。願生何國。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願生彼國。佛即為說十六妙觀。依法界心。觀法界境。以為求生之要。然觀法幽微。修頗不易。

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捨劣而取勝也。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像念佛

即靜坐觀佛形像。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觀像功成。即能隨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莊嚴。

四、持名念佛

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貴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此方眾生發心念佛之時。西方蓮蕊當即標名。勤惰纔分。榮枯立見。還有勝劣分明之妙。功行淺深。品分高下。無量往生。不相錯謬。命終往生。即生此華。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古云 :「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並沒有甚麼奧妙。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祕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捨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捨此取彼。

余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禪淨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我佛觀眾生之機。應得顯益者。為說顯教。應得密益者。為說密教。顯密雖殊。同為對機應病之法藥。故對顯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

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將其身肉。供我口腹。若云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眾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而對蜈蚣蚰蜒。腹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

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種妄言惑眾。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自作教他。疑誤眾生。定招惡報。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此為余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又云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佛言如是。謹當遵從。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豈不聞古詩云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又詩云 :「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余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眾生來世債。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把(可作「被」解)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誤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並非指畜類。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

古云 :「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眾生不殺生。」若人欲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

楞嚴經云 :「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瞋癡之惑。造殺盜婬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亦復如是。

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韁。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奔馳時。其韁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身業作殺盜婬。乃是意業所驅使。意業不想殺盜婬。身業自不至犯戒。口業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是意言所發現。意業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

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纔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耳根聞聲。無論是讚是謗。則被聲動。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叢裏過。葉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如古德云 :「鐵牛那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 :「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歎奇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現前。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麤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 :「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 續下一頁 :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