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運動培養自己的正能量

用運動培養自己的正能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運動是人生的另一種縮影,不論你是否在此時此刻有培養運動的習慣,至少,為了更健康的身體,以及累積人生的正能量的目的,從現在開始,「慢慢地」有意識的讓自己走了一條逆齡的道路,讓未來的自己有機會可以感謝過去堅持運動的你。

成功的人生不是只有財富,也得有健康的身體及心靈才得以真正地享受到。


推薦運動小白或是正在這條路上的你可以閱讀這本<<核心逆齡超慢跑>> 節拍超慢跑,作者徐棟英。

從這本書中我所理解到的,以及我收獲到的:


影響健康的關鍵3個因素:

  1. 睡眠:當我們的睡眠不足時,表現出來的行動力及判斷力都會減弱;而在夜間的睡眠對於身體的修補是相當重要的,一般而言充足的睡眠是6至8小時。若非常忙碌無法睡到足夠的時間,至少隔天的中午要小補眠15-30分鐘,讓下午仍有較好的精神體力去因應。
  2. 運動:依據研究資料顯示,較合適的運動時間為一週5天,每次30分鐘,且達到最大心率的70%(最大心率計算方式=220-年齡),就是讓你的身體處於一個有點喘又不會太喘、仍可以說話的狀態。運動可以適度紓壓、提升睡眠品質及身體代謝。
  3. 飲食:現在較常見的飲食現象是「過食」或是「蛋白質」攝取不足。建議可以採「哈佛健康餐盤」的飲食法,每餐份量為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澱粉,用餐順序是:先喝水300-500cc,再來是蛋白質(或肉)-蔬菜-澱粉-水果。這樣的飲食方式也類似於211餐盤,我個人覺得吃得飽又健康無負擔。


不同年齡對應肌肉量遞減:

  1. 20歲的肌肉量減少(占人體體重的30%-50%)
  2. 40歲的肌力減弱 -10%(占人體體重的27%-45%)
  3. 70歲的行動能力降低 –40%(占人體體重的18%-30%)


「節拍超慢跑」的4要領動作準則+4口訣(不酸、不痛、不硬、不喘):

  1. 前腳掌先落地,再後腳跟落地
  2. 膝蓋彎曲、保持彈性
  3. 節能減碳,輕量落地
  4. 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


可搭配每天10分鐘的「肌力訓練」:

深蹲15次*2組+伏地推撐10次*2組+棒式(平板撐)30-60秒*2組,可以增加肌肉量並促進代謝。


訓練肌力的目的提升身體的代謝能力:

當你的肌肉不斷用力時,血管會持續受到壓迫,如此肌肉就陷入缺氧狀態,大腦會判斷身體發生嚴重狀況了,就會產生出生長激素供人體使用。


腿部間歇有氧平衡訓練:

利用原地踮腳尖跑、原地抬腿跑、雙腳側併步跳躍、開合跳、蹲跳等5個動作,來強化腿部與核心肌肉的力量,同時提升人體本身的感覺能力、反應力及維持心肺功能。


在培養運動的習慣過程中,一定會有小挫折想放棄,但請試著跟自己對話、鼓勵,堅持30天後,慢慢地你會在運動中找到屬於你的熱情,然後意外地收獲更多當初始料未及的益處。

我們都是這麼地走過來的~相信你也可以的! 

運動也是一段認識自我的過程

運動也是一段認識自我的過程


avatar-img
雨天喝拿鐵的沙龍
15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雨天喝拿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簡單生活,就是試著讓「心」歸零的一種練習。 這種練習只能「慢慢來」,一天天地踏出一小步,讓習慣成自然,進而重塑我們的生活樣貌。       所謂的邁向簡單生活,其實是一個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一趟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你會有很多的時刻是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留下或捨棄」。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你會在外人面前以「正面的態度」肯定或稱讚自己的小孩嗎? 以前的人常說,有比較、有競爭,才會進步拉 ! (Realy? 所以別太常稱讚小孩,要不一不小心驕傲了就會忘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傳統社會或者說亞洲父母的思維,常用「比較」來證明自家的孩子優秀與否。究竟為什麼需要比較呢?
記得「女人迷」中有篇文章寫到這麼一句話-幸福的人們似乎總是比其他人有著更多的興趣。 我的體會亦是如此。 能擁有一、二個興趣,或者「嘗試」去培養某個領域讓你感興趣的事情,真的能讓你重拾對生活的熱情,且有機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我喜樂閱讀、繪畫、偶爾再來個突發奇想的永生乾燥花創作,在做這些事的時候,
關於財富自由這件事,究竟如何定義呢? 在我讀完《習慣致富 人生實踐版》這本書後,有了和以前所認知的不一樣想法。 舊觀念-當你的被動收入大於你的整年度支出,那麼你就可以算是財富自由了。 新觀念-富足的心態及思維才是你能致富一輩子的關鍵。
簡單生活,就是試著讓「心」歸零的一種練習。 這種練習只能「慢慢來」,一天天地踏出一小步,讓習慣成自然,進而重塑我們的生活樣貌。       所謂的邁向簡單生活,其實是一個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一趟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你會有很多的時刻是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留下或捨棄」。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你會在外人面前以「正面的態度」肯定或稱讚自己的小孩嗎? 以前的人常說,有比較、有競爭,才會進步拉 ! (Realy? 所以別太常稱讚小孩,要不一不小心驕傲了就會忘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傳統社會或者說亞洲父母的思維,常用「比較」來證明自家的孩子優秀與否。究竟為什麼需要比較呢?
記得「女人迷」中有篇文章寫到這麼一句話-幸福的人們似乎總是比其他人有著更多的興趣。 我的體會亦是如此。 能擁有一、二個興趣,或者「嘗試」去培養某個領域讓你感興趣的事情,真的能讓你重拾對生活的熱情,且有機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我喜樂閱讀、繪畫、偶爾再來個突發奇想的永生乾燥花創作,在做這些事的時候,
關於財富自由這件事,究竟如何定義呢? 在我讀完《習慣致富 人生實踐版》這本書後,有了和以前所認知的不一樣想法。 舊觀念-當你的被動收入大於你的整年度支出,那麼你就可以算是財富自由了。 新觀念-富足的心態及思維才是你能致富一輩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