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格的新書導讀會上有人提到這部電影,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怪物》。隔幾天在我組織的讀書會群又有人再提起,引發我的好奇,到底《怪物》在講什麼?從導演、編劇、演員到配樂組合陣容堅強,夢幻組合讓我手刀安排去戲院看。
接下來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有著美麗大湖的小鎮,發生了一場火警。消防車奔馳救災的行動,引起小鎮居民所有注意。每當要切換敘事者視角時,就會從那幢失火的大樓畫面開始,這個失火的大樓是所有敘事者的時間軸起點。
但這不是電影的一開場。一開場是個小腿很細的人在很昏暗的水邊草叢往岸走動,依腿的比例,推測是個小孩。奇怪的是為什麼有小孩這時候在這裡涉水前進呢?
以火災做開場,暴雨做轉折,陽光做結尾的「怪物」,這次想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
電影採用三幕劇故事結構,換個視角來看它以倒退角度描述人的成長路徑:成人、青年、孩子。正如依里所說的宇宙膨脹學說,爆炸後的宇宙會導致時間逆流,一切回復到原本的樣貎。
電影中單親媽媽早織擔心兒子被霸凌,衝到學校去找校長反應,懷疑跟保利老師有關,校長認為家長要的是道歉,要保護學校只要道歉家長就該接受,所以從校長室道歉到召集家長們公開道歉,這樣還不能接受的家長是怪物。而家長認為老師體罰學生,學校只會道歉沒有真正處理才是怪物。老師反指說是學生霸凌同學....本來只是小鎮居民日常八卦傳播,疑似體罰的新聞像滾雪球一樣,連媒體都來採訪.....
旁人未經證實的咬耳朵,讓早織對保利老師先有了防備心,用吃冰棒配火災現場救援實況,彷彿在看超級盃般還對消防員大喊加油的早織,看起來是對兒子愛護有加,呵護備至的母親。但在山上找回兒子時,邊開車邊對兒子唸叨「我答應過你爸爸,至少在你擁有自己家庭之前,要好好照顧你,直到你結婚生子,擁有『家庭』這個最珍貴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早織對傳統價值的堅強捍衛信念及責任感,兒子發生的看似異常行為讓她感到焦躁,不知道要怎麼讓兒子理解自己的想法,才會在車上說這一段,但其實跟兒子所想的完全都接不上。
有一幕是先生走了,她仍然要維持過生日的儀式,有蛋糕有唱歌還要孩子報告自己的近況,所有的儀式感做好做滿。對早織來說與其承認先生外遇,死亡至少讓先生會一直待在家裡。早織懷抱著自己想像的美好家庭,先生生前的外遇已經用行動表達他對「家庭價值」的想法,對兒子說的「我答應過你爸爸」也許只是早織對自己遺憾的轉嫁。
當得知自己的兒子可能霸凌別人時,早織採取的行動是先去找疑似被霸凌的依里,而不是先問自己的孩子。依里寫下要給湊的信裡用了鏡像文字左右相反寫湊的名字,早織立即指正他說:「你這裡寫反了。」依里放下筆跑去喝水,顯示他對於「被大人指正」的感受很敏銳。早織是去找依里詢問有關湊的問題,並不是擔任老師的角色,依里的慰問信即使寫錯也不影響。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實早織是個嚴格又傳統的母親,孩子對她來說更多的是家庭價值傳遞者,而不是孩子自己。
唯一出現的父親角色,是說自己孩子的腦是豬腦的依里爸爸。在老師面前說了很多自己過去的光榮事蹟,抱著刻板的性別框架,認為「男人就該這樣」。這樣的父親無法接受自己孩子喜歡同性的特質,說依里有病要把他治好,只要依里喜歡女生,就是被「治好」。如果沒有被治好就用打的。從依里手臂上有的傷痕可以想見父親酒醉之後時常會家暴他。父母可能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也最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以愛為名的大人陷入自己的迷思,卻忽略孩子真實的想法。
關於面對「說謊」,電影裡的校長與保利老師的做法完全不同。
同樣是有人說未經證實的流言,像是有人說校長撞死了孫女,讓先生頂罪,為的是能繼續做校長。保利老師則是被傳說火災時去了女孩酒吧。電影中充滿這種在心理會產生「糢糊印象」的對話,再加上個人角度的眼見為憑認知的真實,成見開始誕生。
大人的世界裡什麼是真實?保利老師有種「少年感」,與孩子們每天相處反而像朋友不像老師,這從孩子們會在他身上撒花,還有作文課先讀自己的作文看出。在體制內的人具有少年感,意指的是敏感與非穩定的特質。保利老師真心關心孩子,在保健室與跟女同學去看死貓可以窺見一二。但在早織眼裡被女同學帶去看貓卻變成了保利老師私德不檢的證據。只是孩子沒有先入為主的「心理糢糊印象」,他們還想著跟老師玩遊戲,在電車裡要寫作文時,兩個小朋友的對話裡才會出現:「不知道老師會不會發現?」。
女友說保利老師喜歡挑錯字,這裡可以看出保利老師對文字很敏銳,「對錯」的價值判斷很強烈,不能容許有不一樣、不正確的事物存在。女同學說看到之前湊在跟貓玩,保利老師想到親眼所見之前湊的疑似霸凌的行為,也跟早織一樣心裡先有了「糢糊印象」。後來老師要被迫認錯時,認為是湊霸凌欺負同學導致。他找到練習跳舞的女生,要她把湊可能殺貓的事跟大家說一說。但聽到女同學很驚訝的回答:「我沒有這麼說?」時,才會氣得跳腳。最後老師發現了並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在颱風天去找孩子們,也是因為放下了挑錯字的前提,才讀出孩子們的藏頭詩遊戲,發現了在這兩個孩子之間存在的不是霸凌,而是另一種感情。
與「老師」相對的是,另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田中裕子演的校長。
校長出現不是在道歉,就是在刷地板。地板的污漬要去之而後快,校長把家裡的工具都帶來了還各種角度刷地板,透過這個舉動可以觀察到她很愛這個學校,誰變成污漬都要使盡全力去除,首先是擺好與孫女的照片,設定好道歉流程,家長一來就趕緊押著保利老師道歉,因為家長的怒氣請律師會影響到學校聲譽。
如果影響到學校聲譽的就是校長自己呢?剛經歷了喪親之痛,先生入監,又要保護學校,眼神空洞到彷彿靈魂已經消失,說謊變成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是暫時爭取讓自己能生存的空間。同是天涯說謊人,真相是什麼也已經不重要。
在聽到湊承認自己說謊了,還害老師學校勞師動眾,只有緩緩的說:「你說謊了啊!」沒有批判責備,也沒有過度強烈的情緒表達。只告訴湊有不能說的話可以透過吹銅管樂器:「不能說出口的事,就把它吹出來吧!」
鏡頭轉向校長在探監時,與丈夫對話,一邊微笑對話還邊手摺紙船。一點都不像探監,比較像在家裡客廳。校長看似冷漠態度的背後,展現出包容。電影也許是在提醒觀眾:我們看似怪物的人,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的觀察資訊是被侷限。
探監的最後一個鏡頭留在校長手摺的紙風船,為什麼摺的是紙風船而不是別的?因為在日本文化中紙風船特別指的是祝福小朋友。也許這個舉動是她在想念孫女時唯一可以做的。
湊與依里的秘密基地廢電車,兩人特別精心布置燈飾與星球,車廂裡一閃一閃的燈光,好像要準備前往銀河。令人聯想到宮澤賢治的經典小說《銀河鐵道之夜》。電影與小說裡同樣主角是兩位男孩,有車廂﹙小說裡是列車﹚、有宇宙﹙小說裡是銀河﹚, 同樣的出現了「幸福」:小說裡說「為了他人的幸福,而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而電影裡談到「幸福」的則是校長對湊說:「如果只有部分人得到,並不能稱作幸福;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才能稱作幸福。」
什麼是幸福?能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算不算幸福?
依里認得很多花,還能說出自學的宇宙膨脹學說,表示他不像爸爸說的是豬腦,相反的他是個很聰明的小孩。知道要如何應對大人盡量讓自己安全﹙比如被指正時趕快離開現場﹚及識別同學對他是否友善。這麼聰明的小孩要如何面對被攻擊?玩猜怪物遊戲時,湊說出了他的觀察:停止感受。
停止感受跟說謊一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讓傷害與自我隔離。依里面對學校會遇到鎖他廁所門與在桌上倒垃圾還弄髒自己畫的同學,在家裡則有會酒醉暴打他的父親,臉上仍然保持微笑。難怪在早織說他字寫反時,他會敏捷的跑開去喝水。伊里的生活中唯一關心接納他的就是湊了。
湊聽了依里說時間倒流的轉生,他想到過世的父親,問媽媽說爸爸死後會轉生成什麼動物呢?他覺得是長頸鹿,頭一抬就能看到,而母親說是馬,會載著他們奔向未來。期待是想要發生,在現實裡沒有發生才叫期待,也就是說即使在生前,父親也不會在湊頭一抬就能看到的地方出現。父親長期的缺席可能是造成媽媽對家庭價值執著的原因之一,這給湊帶來了壓力,想要有個理想的家庭,但發現自己做不到。在湊的生活裡,能夠感到自己被接納的,也只有依里了。
互相支持的兩個人,「誰是怪物~啊!」成了他們的暗號與密語,在秘密基地裡可以不被霸凌,放下回應別人的眼光與期待,只要做自己。能夠擁有短暫的自由與幸福,難怪連颱風天都要跑去廢電車。
風雨過後兩個孩子從地道裡跑出來,在陽光下嬉戲奔跑。
依里:「我們轉世重生了嗎?」
湊:「我想應該沒有,我們還是原來的樣子。」
依里:「那真是太好了!」
我在想這兩個孩子的意思,應該是自己沒有變蝸牛或樹懶,維持原來的人樣,不算是轉世重生。但在另一個層面來說,放下對自己的不安與迷惑,欣然的接納自己,的確是重生﹙在電影院看畫面超美的﹚。重生還是原來的樣子不好嗎?也許原來的樣子就是最好的。
《怪物》以其細膩的情感刻畫和深刻的主題探索,要談的是人心中的「偏執」,或者說是成見、偏見。因為人內建有來自主觀的偏見,我們會只看見我們想看的,就會開始有「糢糊印象」。謊言之所以會被相信,是因為聽的人想要相信。像電影裡的第一個謊,就是湊跟早織說是保利老師體罰他。但是為什麼早織會深信不疑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早織去問校長時,校長對家長有偏見,只道歉不說明,早織除了覺得沒有被尊重,還有前面洗衣店的客戶先跟早織說了有關保利老師的流言,讓早織覺得這個老師不能信任。
「社會」是一個集合詞,各種不同的價值觀集合在社會裡,透過電影我們能夠再次反思,比如在前兩幕大人們的角色呈現內心的成見發酵過程,但到了第三幕孩子的視角,成見對他們來說是來自同儕與大人,除了霸凌同學還有感情的迷惘,對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好像說了就會宇宙大爆炸?或許在這個現實世界中,我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怪物」,只有勇敢面對,接納自己和他們,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