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如何讓孩子變成資優生?|親子教養#1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不過,在揭曉答案之前,我想請大家思考,對於你自己而言:所謂的「資優」究竟是什麼?一個人要表現得多好才稱得上「資優」?

所謂的「資優」是什麼?

當「資優」這個詞一出現,你會把什麼當做資優與否的評斷標準呢?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很直覺的想到「課業成績」,讓我們有這種反應的原因,在上一篇〈為什麼華人社會這麼注重成績?〉的內容中都有提到,無論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或者是受到社會環境所影響,甚至連歷史事件都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所以在過去,我們多數人都認為一個人的「成績好」才代表這個人足夠優秀,直到現在,人們對於成績的要求也不見大幅度的改善,反而出現越來越多承受不住課業壓力,選擇結束生命的青少年。

過度的注重成績會導致⋯⋯

就像剛才所提到的,有許多「青少年自殺」的報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而且過度注重分數的高低,將會造成許多負面的結果,具體而言有哪些呢?

  1. 難以看見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現:由於我們把焦點都擺放在孩子的「學業」以及「成績」上,若沒有刻意去觀察孩子的表現,父母可能就難以注意到孩子在課業之外的發展,像是美術、音樂、體育⋯⋯等等的方面。
  2. 容易忽略孩子在過程當中的努力:我們必須意識到「成績」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當父母只針對分數的高低而對孩子進行賞罰,除了會讓孩子容易把成績當作目標以外,也可能會覺得自己努力的「過程」是被忽略的、不重要的,甚至也將成績看作是自己的全部,心情也可能會隨著分數的高低而起伏。
  3. 親子關係緊張甚至可能產生衝突: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責罵選擇壓抑的默默承受,有些孩子可能會發聲反抗、與父母起口角衝突,無論是哪種應對方式,其實或多或少都代表著親子之間的關係出現異狀,需要多加留意。

看見不一樣的「資優」

其實資優與成績好並不是絕對的關係,為了親子之間的張力與衝突,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資優」。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資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這部課程影片中,慈惠老師引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想幫助各位家長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孩子的資優。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哈佛大學的教授賈德納(H. Gardner)所提出,賈德納不認同僅僅使用IQ(智力商數)就斷定一個人的資優與否,並主張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智能」,若透過後天的學習則能讓優勢更加強。同時賈德納教授提出其他八個多元智能,包括邏輯數學、語文、音樂、自然觀察、空間視覺、肢體動覺、人際以及內省。

  • 邏輯數學:具有辨別邏輯與數字的敏感度,或是能夠處理一連串邏輯推理的能力。
  • 語文:對聲音、節奏、文字的不同意義及語言的不同功能具有敏銳度。
  • 音樂:能產生不同的節奏、音高與音色,並且能夠鑑賞及表達音樂。
  • 自然觀察:對大自然相當敏銳,能藉由五官的觀察,來區別動植物之間的細微差異。
  • 空間視覺:對色彩、線條、空間有敏感度,能準確地感受視覺空間,並表現出來。
  • 肢體動覺: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喜歡動手做、參與戶外活動。
  • 人際:擁有適當辨別和反應出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及慾望的能力。
  • 內省:能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情緒、意象、動機和欲求,且同時能自律與自知。

八種多元智能

你我都是資優生,當然孩子也是

我們一定會有先天的優勢,只是需要後天的啟發,才能夠讓原本的資優越來越顯明。賈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理念中有個大原則:每個人都是資優的,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與訓練,才得以發揮與伸展才能。所以「如何讓孩子成為資優生?」其實就是需要藉由父母的觀察以及成全,來陪伴孩子發揮所長。

然而不只是孩子,在教養的旅程當中,我們所學到的每個策略和方法,都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經驗,嘗試著以多元智能理論來看見自己的長處,並鼓勵自己。我深深盼望「資優」這個詞,能夠從可能讓人感到壓抑,轉變成從裡到外真實肯定彼此的含義,讓我們一起從教養中自我療癒!一起走幸福教養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拾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