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不過,在揭曉答案之前,我想請大家思考,對於你自己而言:所謂的「資優」究竟是什麼?一個人要表現得多好才稱得上「資優」?
當「資優」這個詞一出現,你會把什麼當做資優與否的評斷標準呢?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很直覺的想到「課業成績」,讓我們有這種反應的原因,在上一篇〈為什麼華人社會這麼注重成績?〉的內容中都有提到,無論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或者是受到社會環境所影響,甚至連歷史事件都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所以在過去,我們多數人都認為一個人的「成績好」才代表這個人足夠優秀,直到現在,人們對於成績的要求也不見大幅度的改善,反而出現越來越多承受不住課業壓力,選擇結束生命的青少年。
就像剛才所提到的,有許多「青少年自殺」的報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而且過度注重分數的高低,將會造成許多負面的結果,具體而言有哪些呢?
其實資優與成績好並不是絕對的關係,為了親子之間的張力與衝突,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資優」。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資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這部課程影片中,慈惠老師引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想幫助各位家長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孩子的資優。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哈佛大學的教授賈德納(H. Gardner)所提出,賈德納不認同僅僅使用IQ(智力商數)就斷定一個人的資優與否,並主張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智能」,若透過後天的學習則能讓優勢更加強。同時賈德納教授提出其他八個多元智能,包括邏輯數學、語文、音樂、自然觀察、空間視覺、肢體動覺、人際以及內省。
你我都是資優生,當然孩子也是
我們一定會有先天的優勢,只是需要後天的啟發,才能夠讓原本的資優越來越顯明。賈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理念中有個大原則:每個人都是資優的,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與訓練,才得以發揮與伸展才能。所以「如何讓孩子成為資優生?」其實就是需要藉由父母的觀察以及成全,來陪伴孩子發揮所長。
然而不只是孩子,在教養的旅程當中,我們所學到的每個策略和方法,都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經驗,嘗試著以多元智能理論來看見自己的長處,並鼓勵自己。我深深盼望「資優」這個詞,能夠從可能讓人感到壓抑,轉變成從裡到外真實肯定彼此的含義,讓我們一起從教養中自我療癒!一起走幸福教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