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人社會這麼注重成績?|親子教養#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從小到大,身旁不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睡前複習的同學,無論是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只要走在學校旁邊幾乎都能發現補習班林立,甚至台北車站附近還有所謂的「補習街」存在。種種的現象都可以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相當看重「成績」,甚至連幼稚園或是學齡前兒童的家長,開始擔心是不是要給孩子上注音的先修班,深怕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點。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落後」,甚至為什麼華人社會這麼注重成績?

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近幾年「正向教養」以及「原生家庭」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每次走進書店的心理勵志和親子教養專區,可以看到高達每十本書當中就有一半以上的內容跟這些主題有關,因為人們開始注重家庭教育對自己還有對社會的影響。

回想從小到大的你自己,或者至少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被家長要求過要考好成績,也被要求考到好學校,理由是,未來出社會才能夠找到好工作。被爸媽不斷的要求,甚至還會因為沒考好而被罵,這應該是每個大人小孩只要回想起來,都會感到相當痛苦吧!因此,這些事情理所當然地讓我們認為,是「原生家庭」害的,都是因為爸媽這樣施加壓力,才會讓我的求學歷程這麼痛苦!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是」但也「不是」。

不可忽視歷史對人的影響

在研究所修親職教育研究課時,老師會要求每週報告的同學,要在其中加入華人的歷史典故,這讓我發現,其實每個教養的議題都與歷史有關係,當然,就連我們所談的「成績」也和歷史息息相關。

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資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這部課程影片中,慈惠老師提及過去華人士大夫的觀念,導致我們容易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不過「士大夫觀念」究竟是什麼呢?

考試制度的淵源

魏晉南北朝時,皇帝為了實施中央集權,因此修改了漢朝的察舉制,選擇將「考試」加入,成為揀選人才的手段之一,因此才會有「九品官人法」的制度產生。然而,當時還是需要通過「面試」才能夠榜上有名,因此大多數的名額還是讓士族佔據了,所以才會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句諺語流傳。直到唐宋時期,選才制修改為完全憑藉考試來決定名次的「科舉制度」,這種風氣才得以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大家應該熟悉,不過為何「唯有讀書高」呢?我們來思考一下。

在過去的時代,貴族、士族集權,階級的流動近乎僵化,導致富者恆富而貧者也恆貧,一直到科舉考試出現,貧民的階級翻轉才終於出現了一線希望。既然是考試選材,那麼必定是以「分數高者」為選拔標準,所以考的越好越能受重用,也代表越能「出人頭地」,讓家人甚至是整個家族都與有榮焉。從這樣的歷史脈絡,我們便不難理解「考試」與「分數」對華人而言為何佔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

全球化讓競爭加劇?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全球化的影響力。資訊的流通,讓人們可以迅速掌握世界的變化,加上交通工具的普及化,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已不再如此的僵化,這帶來許多的好處,像是跨國的貿易變得容易、經濟更加地流通,而探望身處異國的家人也可以說走就走,我們藉著全球化真正的看見什麼是「無遠弗屆」。

另一方面,因為社會風氣仍然強調「人才」和「競爭力」,這樣的方便其實也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子女送至國外求學,而許多的資訊也為下一代帶來極大的壓力,因為這讓人們的競爭戰場不再只限於國內,還必須開始留意「各國」的趨勢,也必須留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應付這些挑戰。

教養,我們可以怎麼做?

所以為什麼華人社會這麼注重成績?首先,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絕對是存在的,但是,在現代如此注重原生家庭議題的氛圍中,其實反而可能會讓人們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所以我們不妨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探討每一個教養議題,本文回顧了歷史的故事;其次,也不忘檢視現在的社會風氣,希望更全面地瞭解教養的狀況。

下次,我們將更多來探討與「成績」相關的議題,希望能讓大家有新的發現。


avatar-img
1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早自習,晚點名 朝五晚九的鴨群生活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早自習,晚點名 朝五晚九的鴨群生活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