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生兒育女的父母們,應該都能體會:
自懷胎起,一直到孩子落地,除了初為父母的期待,更多的,是擔憂與不安。
這個孩子,會是健康的嗎?四肢健全嗎?手指腳趾齊全嗎?器官都好嗎?各種檢查數值都正常嗎?
這些,都還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更加擔憂。
聽力正常嗎?眼神會跟著物品移動嗎?爬行站立走路等各種肢體動作發展是否在標準內?會和人正常互動嗎?有沒有學說話的跡象?有沒有自閉症過動症各種身心症?智力正常嗎?
即使以上發展指標都很好,孩子就是一個「正常又完美」的人了嗎?
與其這樣無止盡地為孩子的成長與未來擔心,那麼,可以訂做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嗎?
《白蜂巢》一書的主角是個小男孩,他眼見父母為了生病的弟弟憂心忡忡,不安與憂慮日日縈繞在他的心頭。這時,神秘的蜂后找上主角、要送他禮物,這份禮物,就是一個完美、健康,又聰明的寶寶。
「這個寶寶不期待著學習對錯、好壞,還有愛與恨。他已經全都懂了。他擁有所有事情的答案。這個寶寶没有軟弱的地方,這個寶寶不會遇到痛苦。」
該接受嗎?一個完美無缺、極度健康優秀的弟弟,不好嗎?可是,原本的寶寶該怎麼辦?如果真的那麼棒,為什麼主角內心會這麼不安?
主角嘗試將他所擔憂的、他所見所聞的,告訴父母,卻只是得到父母的「憐惜」。他們認為這個平常就會噩夢不斷、強迫自己洗手的孩子,一定是近日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壓力太大了,瀕臨發瘋了。
「原來,我也是不正常的嗎?」他心裡,應該如是想。
但若「不正常」這麼亟待消滅,為什麼眼前那個正常又完美的寶寶,卻反而是令人作嘔的呢?他又想。
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思考,正常的定義是什麼?正常的標準又是誰訂的?我們的生活中不就常見這種例子嗎?一個學科考試總是吊車尾的孩子,卻充滿藝術天份,他,不正常嗎?
為了故事的豐富度,作者刻意添加了一些異世界的元素,讓一場身分對調的交易,充滿狐仙畫皮一類的妖異懸疑,卻又神祕魅惑。妖們知道人類渴求「正常」與「完美無瑕」,便以此為餌,誘惑之、收買之。這些處處充滿瑕疵的人類啊!這麼好的交易,有什麼理由不要呢?
嘿!與其定義完美,或是追求正常,我們,先來認識自己好嗎?
INFJ性格,直覺強,對外界感受敏銳,善於體察,但同時也過於在乎他人眼光,忽視自己的感受。擁有堅定的信念,卻又不擅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圓融和平地與他人相處,但其實不愛社交,更喜歡獨處。
以上,都是我近一兩年才認識的自己。在這之前,我所認知的自己,與上述截然不同。
我在人群中健談多話,我以往也是這麼覺得。
大家都覺得我活潑,我以往也是這麼覺得。
大家都覺得我脾氣不好,我以往也是這麼覺得。
大家都覺得我自信滿滿,我以往也是這麼覺得。
但,我好手好腳,但對數字一竅不通,這樣的我,正常嗎?
我對答如流,但是內心真正的自我喜歡獨處,不喜歡社交,這樣的我,正常嗎?
從小扮演著活潑開朗又多話的我,並不感到特別快樂,有時候反而感到痛苦矛盾。細細回想,年輕時的健談多話,或許是我害怕人群中的孤寂感。沒有話題,這麼尷尬,該怎麼辦?那時的活潑形象,更像是種偽裝,讓害怕被冷落的自己,隱身得很好。
而今,年紀越大,越發不喜歡與他人出遊、聚餐,前幾天,鼓起勇氣拒絕了高中閨蜜們的聚餐邀約。我並非不喜歡我的友人,只是更傾向獨處時,靈魂安安靜靜的,不慌不忙,那幾個小時,我的時光可以流逝地更自在。
我易哭易怒,那是歲月提醒我,過往的各種創傷隱隱作痛,而我本性善感,這些傷從未痊癒,只是被我藏起來了。惟有直視傷口,好好清理,才能有機會徹底痊癒,找回本性。
我其實自卑膽小得要死,畫地自限,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就是不怪自己。但自從開始有意識地認識自己以後,我開始給自己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我開始看商業書籍、理財書籍,試著學習新的事物,努力想遇見那位從未遇過的自己。
人的一生,註定會遇到很多磨難、病痛,還要不斷經歷仆跌、謬誤,週而復始,反覆受傷,又學會康復,我們都是如此,千瘡百孔的長大。我們之中,誰又是完美的呢?
就是因為不完美,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更顯得豐富精彩。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將有更多的可能性。
就是因為不完美,所以無法精準計算或是預測未來。如此,未來的故事,充滿未知,端賴我們一點一滴、一字一句,親自耕耘寫就。
如果真的有一個完美的人,自他出生起,就知道他能夠直達成功的頂端,不好嗎?
不好。至少我就覺得挺無趣的。這是工廠的樣板,不是充滿變化、活活潑潑的生命。
這幾週去上了幾門課,不斷反覆聽到「AI時代」、「結合AI」之類的議題。許多工作,AI可以代勞,AI甚至可以做得比人類更完美。但,什麼會是AI無法永遠取代的呢?在AI來勢洶洶的今日,願我們都能認識生命的價值,以及生命的無可取代性。邀請您靜心閱讀#白蜂巢 ,一起來深思「正常」、「完美」與「生而為人」的意義。
資深少女Iris的ig,牛步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