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超閱讀觀點76】察覺三種自我狀態,面對真實的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主要是講述主角蛤蟆因為憂鬱症,導致生活出了問題,而其好友河鼠、鼴鼠與老獾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鷺協助,透過蛤蟆跟心理諮商師的十次諮商,用童話跟對話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心理諮商的過程。

raw-image

三種自我狀態

書中提到一個人的人格結構由兒童、父母與成人自我狀態三種組成,每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的。

兒童自我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會體驗到童年感受,重演過去狀況,體驗過去情緒,比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這些情緒就像是紅、黃、藍三原色,隨著我們長大,慢慢混合成屬於個人的色彩。

父母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以從父母那裡得來的觀念與價值觀,批評或教育別人,在這狀態下,通常會是以較高的姿態顯示;另一種則是用關愛型的方式,比如「這樣做我比你心更痛」。

成人自我狀態: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在這狀態下對自己才有新的了解。

書中蒼鷺在談論到嬰兒時期,就會針對自己的人生行為做調整時,提到一個小故事,要蛤蟆先生想像「在一個星球上只有三個人,你和另外兩個人,而那兩個人比你高一倍以上,你完全仰賴他們,他們通常對你不錯,但有時會生你的氣讓你感到害怕,卻又因為他們很有力量,所以有時會讓你無助。」

在長大成人後,我們經常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認為這樣對「其他人最好」,這個比喻給了有小孩的父母親一個全新的視角,用小孩的角度去看待親子關係,而不是以父母的角度認為「這樣對小孩最好」,非常受用。

唯有自己面對,心理諮商才有效果

書中提到,我們的感覺都是自己選擇的,比如遇到不如意的事,要憤怒、沮喪或是樂觀面對,即便有外在因素,但最後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這些事,都是自己的選擇。

同樣的,要做心理諮商,最重要的是,需要自己願意去面對,而不是別人認為自己「需要去做心理諮商」,唯有自己願意面對問題,心理諮商才能發揮效果。沒有人能迫使另一個人進入成人狀態,只能鼓勵他進入,但沒辦法強迫,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要怎麼做。


西恩後見

在這本書的推薦序中,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有人問他「心理師只是和案主聊天,為什麼收費那麼貴?」他的回答是「如果生活中,能找到跟心理師一樣跟你聊聊,讓你感覺到被接納,並能拓展察覺與對自己的了解,因而更有力量做出新選擇,那真的不用找心理師。」

閱讀過程中,一度也很納悶為何蒼鷺要一直問蛤蟆問題,而不是直接說應該怎麼做?後來才了解,原來尋找答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答案。藉由自己感悟得到的結果,也會比別人直接給的答案來得有說服力。而透過這本書所了解到的三個狀態,也更能幫助自己未來在情緒波動時,察覺自己正處於哪個狀態。

最後,這本書跟《被討厭的勇氣》都有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無法掌握什麼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但可以選擇用怎樣的情緒去面對這些事情,這樣的想法,也能夠更有效幫助我們解開情緒的枷鎖,避免長期陷在負面的情緒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