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ㄧ尊佛像前您如何觀想呢?
在藏傳佛教認為您若用心的觀想一尊「裝飾著吉祥象徵」、「被自然祥瑞影像包圍」、「以清淨的光福祐眾生」的佛像,可以正面地影響人的精神狀態;當全心專注於凝想時,禪定者便會把外在世界想像成淨土,把身體想像成天界的宮殿,自己的心是本尊之心。這就是所謂「佛慢」(Divine Pride),即把自已理解為佛,把外在世界理解為自己投映出來的淨土。
註:「佛慢」是一種「果位方便」;就是說,行者尚未成佛,但是藉佛的境界來提升眼界與行持。
而當禪定者專心注視佛像,以想要超越一切苦和對修道起尊重的心思,對此佛像不斷觀品。這樣的修觀,是在某一像內修觀,該像的組成也不斷地變化,換言之,修觀的業處就是五蘊的聚散變化。
而如以密集的專注力(蘊聚)來對此佛像產生一個心理意象,若方法得當, 且經過練習,漸漸地此佛的樣貌就會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若能夠達到不論開眼或閉眼,此意象皆會栩栩如生地顯現在眼前時,即是「取相」生起,這也表示 心的專注力已經成功的將短暫的視覺效果變成一個長期而清晰的視覺經驗,這時已經不需要外在的佛像,而取相得到的心理意象則變成禪修的主要對象。
在《清淨道論》中提到,若進一步觀想此對象,在專注思惟下則會有心理狀態改變的效果。即一般的心理煩惱會止息,由此而產生另一種特殊的心理意象 「似相」,「似相」將取相變成透明穩定而趨於燦爛,就是「光明想」或「光遍」。此時是「喜」與「樂」的統一。
從「佛慢」`「取相」`「似相」,佛像因觀想者的虔誠透顯了佛的本懷,在觀佛的空間裡觀者領了佛境,攝受佛清淨慈悲佛的本懷,佛光遍照開啓本具的佛性。
藏傳佛教的「觀佛」觀出的是佛的開顯,使眾生有佛境界可以参照。其實觀佛是在看見自己,因為觀見佛像虔誠叩拜是出於內心的懺悔,《華嚴經》中常受持讀誦的偈語「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因為只有懺心不已,才能浮現本具的佛性,透過理解自視為佛,是依附擬似,開顯佛性無住生心才是觀佛`拜佛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