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讀後心得

raw-image


「你怎麼對我說話這樣?」六十多歲的父親生氣地大喊

「你從來都沒有關心過我,還想我對你說話多有禮貌?」我也不客氣地大吼回去

對於父母親,一直抱著一種複雜的情緒。

他們很愛我,家境不富裕的二人,盡了最大努力讓孩子不愁吃穿,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


「溝通」不是他們的強項,還記得小時候大小事都喜歡跟母親分享的我,被媽媽叨唸:「話比貓毛還多」、「沉默是金,說話是銀」、「你三歲講的話比我三十年來還多」。

也許從前的那個年代,越少話的人可以做越多事,所以這樣的觀念才深植在心中吧!

可是,無論是親子或是夫妻,「幸福感」的維持,來自於溝通,而良好的溝通,就是要好好說話,不是只有對待孩子要好好說話,而是每個人都值得好好被對待。


賴佩霞老師的這本《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書名直接打中我的心,而翻開第一頁的時候看到:「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就知道這本書必須帶回家。


書中採用的溝通方法,是已故的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為基礎理論,再加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


「非暴力溝通」四個步驟

#觀察

放下心中成見,先觀察那些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實與事件,然後平靜的陳述

語言的使用常常是為了要投射自己的心情,或許本來心裡就有不爽,只是借題發揮,向對方表態,卻又不願意說清楚講明白,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生活中隨時要帶著覺察,誠實的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到底為什麼會生氣,兩人的溝通在出場的第一句話就產生了決定性的方向,講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



#感受

在華人的成長歷程中,很缺乏的就是情感教育。

父母師長鮮少關心我們的感受,也很少問起:「孩子,你喜歡什麼?」

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甚了解自己吧!


「你有什麼感覺?」這是一句能夠提升人類意識的簡單問句。

如果自己的感受都模糊不清,要怎麼真正了解別人的感受?

而人沒有感受,就無法了解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共情。

往後,在教導孩子將心比心之前,試著多一點的耐心,好好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急著去批評他的感受,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需要

「對他人的批評,其實間接表達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盧森堡博士說。

說穿了,一個常常抱怨先生早出晚歸的太太,很可能心中需要分享。

生活中多的是這樣的例子,明明心裡有所期待、有某種需要希望獲得滿足,卻沒辦法具體的表達出來(也或許自己沒有搞清楚),只能透過對別人、對環境的批判,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渴望。


有一陣子的我,時常怨天尤人,抱怨時不我予,對長輩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不耐煩,被這樣對待的他們,想當然爾非常不高興。

畢竟,在威權環境下長大,怎麼能夠忍受輩分比他們小的孩子,時常出言不遜的對談。

看了《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這本書後,我才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感受,慢慢爬梳,才知道自己是用批評來取代期待,批評他人來期待父母親的肯定,說一句「孩子,你做的很好」,用攻擊的言語來取代需要他們的關心還有溫暖,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


先釐清自己要什麼,然後說出需要。


#提出請求

請求別人的幫助,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會讓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質疑,也是自尊心強的人的障礙。

提出請求,是溝通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因為我們一般人,常常會把請求(requests)跟要求(demand)混為一談,對方如果不答應自己的請求,就表現出生氣、挫折、沮喪,緊接而來的是情緒性的字眼,很容易就陷入「情緒勒索」的迴圈之中了!


【結語】

說話是很有力量的,給出去的一定會回來,所以不要輕易刺傷別人。

說話也是需要練習的,多練習,然後時刻保持覺察,覺得自己好像快要口出惡言的時候,可以跟對方說:「我現在很生氣,可是我不想多說什麼」,暫時離開是很好的決定,並不是逃避,而是冷靜下來後,再用雙方都可以聽進去的話語,繼續溝通,無論是親子間、夫妻間、朋友之間或是與上司的關係都適用,希望大家都能運用本書的四個步驟來練習說話的藝術。

博客來購書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兩個孩子的媽。試圖從書中找到人生的解答。也帶著兩姊弟在童書世界裡面悠游。臉書粉專🔍茶果小農商行,蝦皮小商店🔍茶果小農商行,合作來信:babylovehana@gmail.com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