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這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你真的有好好說話嗎?
從每天面對家人、朋友、客戶、主管,我們一直在說話,但卻好像說的不是心裡話,很多時候越講越生氣,到最後不如「賣共」!
今天分享這本書,是賴佩霞博士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本書在倡導的是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怎麼從溝通的過程發現自己的「需要」,從而跟對方有一個「合作性的溝通」,達到「雙贏」的結果。
何謂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由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也讓對方了解你的立場,從而有個合作性的溝通,彼此成全。
他說:「每個人都是友善、溫暖的,長大後之所以會講出難聽、傷人和使用暴力的溝通方式是因為後天學習來的習慣」
小時候聽,長大後跟著講,自然也不覺得哪兒不對勁,他把這樣的溝通方式稱為豺狼式語言,代表攻擊性,彼此角力的溝通。
而非暴力溝通是一種長頸鹿式語言,長頸鹿長長的脖子讓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代表著耐心、體貼的溝通。
溝通的兩個重點:
1.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
一早醒來,我們腦袋就有念頭開始跑,念頭就會是我們說出來的話,而話語會決定我們跟別人的關係好壞。
所以念頭創造語言,語言影響命運;同樣的語言可以讓人感到幸福,也能詆毀別人,注意自己的話語,因為給出去的都會還回來。
2.不帶批判地好好聽對方說話
在關係裡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們要允許對方跟我們的意見不同,透過好好說話來了解對方,也讓對方理解我們。
良好的溝通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但比起豺狼式語言所要付出的代價,好好說話能讓我們擁有豐厚的情感積蓄與信任存款,也比較能容忍彼此犯下的錯。
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
1.觀察
我們把自己想像成是攝影機,觀察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件,放下成見、不帶評論的說出來,因為只要帶著評論或不耐,對方基於自尊都會反彈的!
2.感受
感受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感覺,不是對別人的評價;而這感覺有正面也有負面,當一個人無法分辨自己的感受,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的需要。
然而像他人展示感受並不容易,因為感受通常會涉及到我們脆弱的一面,但它卻是我們跟別人建立連結很重要的元素。
想想看,以下這些話是不是感受?
「我覺得你在生氣」
「我覺得你很煩」
「我感覺他沒有尊重我」
好的,以上都是評斷,不是感受喔~
因為句子都是以我覺得開頭,但描述的對象是別人,感受是非常個人的,我們只能表明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在生氣」,因為我們不可能替別人有感覺。
3.需要
這裡指的需要不僅是人類基本的為生條件,也包含更為抽象的價值觀;像是我們需要獨立思考、需要互相依存等等。
而在文字上我們很常會說 「需求」,需求是把「需要」跟「請求」混在一起了,但在非暴力溝通裡,這是兩件事。
我們常會將自己的情緒歸咎到別人身上,但往往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當一個人不理解自己的需要,就會處於一種對生活跟他人都不滿的狀態,所以自己的需求要靠自己滿足,當我們遇到事情時,可以問問自己:
一直去思考並且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就能從中越來越了解自己,但也不是每個當下你都可以發現自己的需要,有時候需要一點時間沉澱,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我現在有這個情緒,那我要把它放出來傷人嗎?
4.請求
這個步驟是最重要的,如果話說完了,這步沒有做,前面就白費了。
而請求跟要求不一樣喔,請求是你希望跟對方怎麼做,坦白開口,請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對方也可以提出他的需求,我們互相配合,去達到想要的目的,但並不強迫對方接受。
所以當對方跟你說「不」的時候,如果你感到生氣、難過等等之類的情緒,那就是要求。
具體的請求有三個要件:
- 明確
- 正向
- 立即可行的具體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跟先生跟賴佩霞老師說,他跟太太分隔兩地,因為相聚的時間太少而吵架,向問老師解決的辦法,老師套用了整套非暴力溝通的說法提出了請求:
當我聽到你說我都不關心你的時候(觀察),
我感到很挫折(感受),
因為我很重視我們的關係(需要),
所以當你覺得我不關心你的時候,可不可以請你馬上傳個貼圖給我(請求),
我看到的第一時間就回覆你?
這個請求就符合了前面的三要件:明確、正向、可行
傾聽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一環,善用同理心去傾聽對方的需要、彼此成全
聽到這裡你心裡是不是冒出一個聲音:「蝦~講話要怎麼這麼麻煩喔?」但是這樣的長期投資,以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你給出去什麼就會回來什麼,會覺得麻煩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過往的豺狼式語言。
當我們把這套心法運用的更熟練,不僅能探索自己,也能更加瞭解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小心又回到以往的模式,不要氣餒,覺察到就好,只要不斷練習,都會越來越好的!
也歡迎你來收聽Pod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