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是因讀友啟發寫的,有人讀了我的文章:「婆媳問題如何解-心理位移觀點」一文,留言「婆婆要照顧先生,媳婦不滿;我覺得你可以寫一篇相反的,婆婆要先生照顧,媳婦不滿」,這項回饋,對我來說本質是類似的,婆婆和先生都屬於先生原生家庭的「對子」(pair);當他們兩人難以分割時,「媳婦」進入到其中的空間就不大,不論是婆婆不願放手或是兒子潛意識中不放開母親(比如要像孩子般討母親歡心;或是害怕母親因此傷心)。
我比較想到的是,如果這三人-婆、媳、先生分別到我的診間晤談,抱怨婆媳問題,我要怎麼擬定諮商方向及目標,然後他們可以改變自己試著解決問題?雖然我曾經表示「婆媳問題是先生個人內在的心理位移發生困難」,也就是說他的歸屬感要從「原生家庭」過渡到「婚姻再生家庭」發生了心理位移困難,或是他覺得兒子和先生這兩個角色在競爭而感到在婆媳之間成為「夾心餅乾」。但我總不能赤裸裸地告訴他們這個內在道理,而且心理諮商要以案主需求為中心,故要以環繞這個道理為核心,引導他們每一個人發展出行為方向,來讓先生心理位移順利過渡,有的讀友甚至回饋「⋯不要試著去改變或挑戰一個人五六十年根深柢固的價值觀,打從一開始就該避免任何接觸,都出來組一個新家庭了為什麼還要讓原生家庭來打擾?」,這種分隔的解法,有它的效果,但不太符合我們的國情,所以容易有執行上的抵抗和反彈,基本上,我們社會還是講求孝道,順從父母需求為先的社會。所以在這個考量下,我大致上會用以下認知引導來進行諮商。
若是「婆婆」來找我,我會先瞭解同理她的抱怨,然後試圖引導她,她這個年紀層次,應該是要享清福了,她養育小孩的責任已告一段落,內心的注意力開始要轉回自己,保養自己健康、安享天年是人生下一段重要目標,鼓勵她參與社區內的社團與活動、重拾自己的興趣,把對兒子關愛的心轉成對孫子(若有的話)的慈愛或轉成對他人的大愛;如何在有限的餘生把自己活得快樂、自信又健康,讓自身的價值不是來自看顧兒女,而是奉獻給社會。
若是「媳婦」來找我,當然首先還是要瞭解同理她的狀況,說明這個原理,但又不會讓其感到「完全沒自己的事,只要怪先生就好」,而是讓她可以做一些事,來幫助先生心理位移順利過渡。我曾經遇過一個案主,她經常抱怨她的先生對孩子太嚴厲,而且眼中似乎只有媽媽(她婆婆),她說先生書讀的不高,但婆婆很在意他。而且他有一個現象,就是管孩子讀書很嚴格,甚至會打罵,當孩子考好成績時,他把這個消息興高彩烈地馬上告知他媽媽(她婆婆),除了孩子及先生外,通常婆婆都是第一個知道消息的人,然後再告訴她。而她向先生提出要搬出去住的這個願望,先生似乎都表面說「好」,但一拖再拖,本來婆婆自己也講她搬出去外面自己一個人住一間較小的房子,但先生一直不肯,說看不到她,擔心安全會有疑慮,媳婦說「我真搞不𢤦」。心理諮商過程,先是讓她理解到先生行為的理由是一種彌補,因為媽媽曾對他的讀書寄予厚望,但他年紀輕時走偏了,所以她先生把母親的願望轉而投射在孩子,認為「會讀書的孩子,應該盯緊讓他讀」,而且若得到好成績要馬上讓媽媽知道(以彌補媽媽曾對他的失望)。當她瞭解先生內隱的行為動力之後,她鬆了一口氣。但這還不能分割媽媽和先生這對「母子」的pair。後來她決定要對婆婆更好,讓先生覺得可以跟太太一起「盡孝道」,因此他可以鬆開他個人對母親的討好。過了不久後,她告訴我,先生決定答應母親自己一人搬出去住,也要求和她每周都要帶孩子探視母親。從這個案可知,雖然責任在於先生的內在心理位移,身為媳婦的她大可以只寄望先生發生內在心理位移,或是要求先生跟他媽媽(她婆婆)「說淸楚」,然後「隔岸觀火」,但她後來選擇的方法是做一些事,來鬆開婆婆和媽媽的母子鍵結,並強化夫妻之間的鍵結。
若是先生來找我。除了一開始會同理他兩邊都要照顧的恐怖平衡及為難外,我會嘗試討論他的歸屬感的變化和情況,逐漸讓他瞭解「兩個家庭、兩種親密」的演化,還要協助他解決在原生家庭有什麼「未竟之事」及當「兒子」長大成人之後,如何轉化對母親的對待,鼓勵他勇於斷開幼年時和母親形成的鍵結,由母親身上得到的「女性能量」,轉化到從太太身上獲得,以及如何獲得的方法。
若是三人一起來找我,則會以一個實例舉例,巡廻問話在三人之間,穿插交織成三人的共識,不過這種狀況的機率不大,要三人同時受苦,而且三人有共識來找心理師才會發生。
以上是根據我的實務整理寫成的,不論你是婆婆、媳婦或先生都可以參考。大家可以見到雖然婆媳問題的核心只有一句話而已,但是要達到此,需要很多周邊的工作方能完成,這和許多心理諮商和治療工作的過程類似,須要從地基紮根建起,一步步往上蓋,方能達到頂端結論。
(同樣文章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及podcast預告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