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世間皆假,唯佛獨真

    世間皆假,唯佛獨真(象山慶’23.9.15)

              「今天,念佛了嗎?」這是來自彌陀的呼喚、問候。彌陀隨時在看我,聽我,念我,護我,照明我,攝受我,我有念無念,佛皆知;乃至為何念或不念,比我更知。但因大悲心切,不時要親切,溫柔的問我、盼我,因為念佛成佛,利益無比的大而勝,唯恐我不知,不信,不念,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提醒、邀請「今天念佛了嗎?」有如父母反覆的對嬰兒說:「來,叫爸爸!叫媽媽!」嬰兒在這樣的誘導下,有一天終於叫出「爸爸,媽媽」,父母當下深心慶慰,就此互相確定了親子關係,嬰兒可完全享用、擁有父母的一切疼愛與財產,且理所當然。阿彌陀佛更是如此,累劫修行所積的功德,無條件地供給眾生,消業、除障,乃至於往生、成佛,十方眾生只須「念佛」回應彌陀的呼請,確認了親子的法緣,就可盡情的分享彌陀無量,無上,無染,無漏的功德。《善導和尚勸善文》「彌陀親喚不肯去,牛頭獄卒競來擒!」《法事讚》「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般舟讚》「彌陀弘誓喚,眾生信願回」;《阿彌陀經義疏》「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五會念佛讚》「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借問家鄉在何處,極樂池中七寶台。」又如台語歌<黃昏的故鄉>: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會聽見著喔~親像塊叫我的

        不念佛(法),必念我(機);念佛成佛(正覺),念我成我(無明)。論真、假,不是為了科學研究寫報告,而是為了信仰確定得依靠。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生存靠協作、疾病靠醫療,衰老靠長照、命終靠宗教……,但是,靠山山倒(器界不牢),靠人人跑(自顧不暇),靠自己最好? 偏啊,最無常、最難搞、最麻煩,也最不可信、不可靠的就是--我。順治<醒世碑記>: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憨山大師<醒世歌>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最後須認清,唯一不倒也不跑的是佛教「三寶」: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世間皆虛假—我/我所(機)—假名人(緣起)

    唯佛獨真實—佛/佛教(法)—法性身(涅槃) 

        世間(無明隱覆)有二,「根身、器界」,就是時、空、物質、精神,皆是五蘊、六大所拼湊、組合而變現,緣生的幻象,如積木,隨意重組而隨想取名,說它像什麼,就是什麼,且執以為真。不追究其有名而無實(依他而起之遍計所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此,人生的構造與常態是:「色受想行識,身心五個蘊;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佛之真實,非我娑婆凡夫所能揣度、知曉於萬一;但可直心的信受並接納,縱然只是信而不解(知),經由三業一心的念佛,(啟動我人本具的佛性)直接與佛感應,即可受用佛之功德,而往生淨土之後,於佛之果地真實,能知而能證。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緣(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理事無礙。《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

    整個佛法的能詮教與所詮理,是從最高無上的清淨佛果心中流出,有佛果,才有教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間的因果,也就不認識,如何扭轉生死,趣向涅槃?佛(自利)證悟的法身,無所為、無所作;但為利他而起妙用,就有轉法輪、度眾生的事業。可說無為而無不為。所化的眾生,若能親近佛、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如來事業」完成之時。 

    解義\    :自力行
           念佛

    無知/    :他力信

      一念信受、一聲稱名,皆與佛果功德相應,而往生決定(位不退),故無階次之漸修。九品與一味,行布(分位)與圓融(理體),一體不二、因果同質(時),非由九品次第進修,而是一味,於一時之間分別顯現與成就,於眾生心(意識)似有三輩九品之差別,於佛淨土(根本智無生忍)乃平等無條件之一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性),亦依此在千差萬別的業習煩惱中(現實性)隨緣顯現六道流轉之果報。三世十劫、三輩九品皆是凡夫俗情妄想戲論之分別,於淨土中,乃無極無生無為,故無時序與位階之事。若但說一切法(自性)空、唯識無境,則有礙於「厭穢欣淨」而藏識往生。「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先指方立相為方便,往生即悟唯心空性。 

    《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法然上人: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以佛眼遍覽十方,有否念我名號之人;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徹悟大師: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道證法師遺言: 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我輩的信心,也不是自己能發起,而是在相續念佛中,由阿彌陀佛(究竟覺)擊發我們(第八識之無漏種子)本具的佛性(本覺),一念相應念念應(始覺),而有所感動(體會)、肯定(跳過「意識」的思維,擬議,理解)。這是生佛「覺性」的同質同體,名「以行(念佛)立信(自他,因果,理事)」。《華嚴經.入法界品39-1》

    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況復得親近,永斷諸疑惑。如來世間鐙,通達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眾悉清淨。……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念佛往生之前後

        往生前:念佛人出生在娑婆,別報雖有男女、貴賤、賢愚、美醜、貧富之差異,但總報則相同,都是與阿彌陀佛有緣,能回應阿彌陀佛的呼喚而信受願生及稱名。依《大經》與《觀經》所說,念佛人今生雖有「三輩九品」之差別,既是宿因,也是遇緣:「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所遇之緣雖有「大.小.惡」之別,得生之事或有「平生業成、臨終隨念」之異,然其往生之際,莫不同「託佛願以作強緣」而五乘齊入;因此,乘佛力往生者,乃一味之同,無三品之別,所謂「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娑婆念佛之眾生,根機雖有善惡利鈍,然其往生正因「同一念佛無別道」,機有異而法唯一,因此「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平等一相的「正覺花化生」。

        往生後:以信願念佛(稱念彌陀名,乘佛本願力)為往生之正業;以蓮花化生、莊嚴國土為正報與依報。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受,無作意、無差別,雖暫有「胎、化」之異,而同階不退,圓滿成佛: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 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或如第22願所示: 1.必至補處:「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2.自在所化[1]:「除其本願[2],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3.還相得益:「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極樂國中一切(天人)菩薩,可說是依報唯一,正報亦同,同享實報土,同感金色身,同得阿彌陀佛內證、外用之無量功德(光壽如同大願王),本質上與佛一體,且總別皆圓、依正不二。

        凡夫的娑婆有漏身,由業(行為)所決定;而念佛人身在娑婆,心在淨土,於信願稱名、佛光攝受的生活中,其三業行為,由存異求同逐漸的泯異趨同;往生之後,極樂無為涅槃界,無「六道」差別、無「有漏」境緣,其身色、心念,與佛菩薩同歸於(無相)一相,為不可思議之實報莊嚴,不能以世俗之概念與名言分別之也。


    [1] 菩薩度生,任運大悲,如普門示現,隨類應同,自在無礙。即《莊嚴經》所言「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2]菩薩本願,各有不同:或有菩薩欲願取佛位攝化眾生,此等菩薩即示居為一生補處,以巧便進取佛位也;或有菩薩因中有願,或於極樂發願,未欲直登佛位,而欲往他方世界,廣度群生,此等菩薩即不示居一生補處,而任意顯現或地前、或地上種種之位

       五個wh—(淨土門)外部歸因—自救無力,向佛祈求。 

    Who:阿彌陀佛是什麼一尊佛?

    Where:阿彌陀佛在何處?

    What:什麼是四十八願?極樂世界?

    Why:為什麼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

    How:如何念佛才能往生?



    八十歲念佛老人<蝶戀花>四首

    今天明天后天,三年五年八年,夏天秋天冬天,時限底線,聽任彌陀欽點。

    溝中田頭路邊,草叢樹下房前,沙丘窪地荒田,視其方便,只要省時省錢。

    臥室客廳廚房,車上船上機艙,水旁山邊雲上,任何地方,念佛一樣放光。

    工前工中工後,餐前餐中餐後,赴會趕集等友,空閒多多,都可稱念彌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