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皆假,唯佛獨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世間皆假,唯佛獨真(象山慶’23.9.15)

          「今天,念佛了嗎?」這是來自彌陀的呼喚、問候。彌陀隨時在看我,聽我,念我,護我,照明我,攝受我,我有念無念,佛皆知;乃至為何念或不念,比我更知。但因大悲心切,不時要親切,溫柔的問我、盼我,因為念佛成佛,利益無比的大而勝,唯恐我不知,不信,不念,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提醒、邀請「今天念佛了嗎?」有如父母反覆的對嬰兒說:「來,叫爸爸!叫媽媽!」嬰兒在這樣的誘導下,有一天終於叫出「爸爸,媽媽」,父母當下深心慶慰,就此互相確定了親子關係,嬰兒可完全享用、擁有父母的一切疼愛與財產,且理所當然。阿彌陀佛更是如此,累劫修行所積的功德,無條件地供給眾生,消業、除障,乃至於往生、成佛,十方眾生只須「念佛」回應彌陀的呼請,確認了親子的法緣,就可盡情的分享彌陀無量,無上,無染,無漏的功德。《善導和尚勸善文》「彌陀親喚不肯去,牛頭獄卒競來擒!」《法事讚》「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般舟讚》「彌陀弘誓喚,眾生信願回」;《阿彌陀經義疏》「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五會念佛讚》「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借問家鄉在何處,極樂池中七寶台。」又如台語歌<黃昏的故鄉>:叫著我 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 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會聽見著喔~親像塊叫我的

    不念佛(法),必念我(機);念佛成佛(正覺),念我成我(無明)。論真、假,不是為了科學研究寫報告,而是為了信仰確定得依靠。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生存靠協作、疾病靠醫療,衰老靠長照、命終靠宗教……,但是,靠山山倒(器界不牢),靠人人跑(自顧不暇),靠自己最好? 偏啊,最無常、最難搞、最麻煩,也最不可信、不可靠的就是--我。順治<醒世碑記>: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憨山大師<醒世歌>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最後須認清,唯一不倒也不跑的是佛教「三寶」: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世間皆虛假—我/我所(機)—假名人(緣起)

唯佛獨真實—佛/佛教(法)—法性身(涅槃) 

    世間(無明隱覆)有二,「根身、器界」,就是時、空、物質、精神,皆是五蘊、六大所拼湊、組合而變現,緣生的幻象,如積木,隨意重組而隨想取名,說它像什麼,就是什麼,且執以為真。不追究其有名而無實(依他而起之遍計所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此,人生的構造與常態是:「色受想行識,身心五個蘊;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佛之真實,非我娑婆凡夫所能揣度、知曉於萬一;但可直心的信受並接納,縱然只是信而不解(知),經由三業一心的念佛,(啟動我人本具的佛性)直接與佛感應,即可受用佛之功德,而往生淨土之後,於佛之果地真實,能知而能證。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緣(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理事無礙。《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

整個佛法的能詮教與所詮理,是從最高無上的清淨佛果心中流出,有佛果,才有教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間的因果,也就不認識,如何扭轉生死,趣向涅槃?佛(自利)證悟的法身,無所為、無所作;但為利他而起妙用,就有轉法輪、度眾生的事業。可說無為而無不為。所化的眾生,若能親近佛、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如來事業」完成之時。 

解義\    :自力行
       念佛

無知/    :他力信

  一念信受、一聲稱名,皆與佛果功德相應,而往生決定(位不退),故無階次之漸修。九品與一味,行布(分位)與圓融(理體),一體不二、因果同質(時),非由九品次第進修,而是一味,於一時之間分別顯現與成就,於眾生心(意識)似有三輩九品之差別,於佛淨土(根本智無生忍)乃平等無條件之一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性),亦依此在千差萬別的業習煩惱中(現實性)隨緣顯現六道流轉之果報。三世十劫、三輩九品皆是凡夫俗情妄想戲論之分別,於淨土中,乃無極無生無為,故無時序與位階之事。若但說一切法(自性)空、唯識無境,則有礙於「厭穢欣淨」而藏識往生。「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先指方立相為方便,往生即悟唯心空性。 

《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法然上人: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以佛眼遍覽十方,有否念我名號之人;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徹悟大師: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道證法師遺言: 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我輩的信心,也不是自己能發起,而是在相續念佛中,由阿彌陀佛(究竟覺)擊發我們(第八識之無漏種子)本具的佛性(本覺),一念相應念念應(始覺),而有所感動(體會)、肯定(跳過「意識」的思維,擬議,理解)。這是生佛「覺性」的同質同體,名「以行(念佛)立信(自他,因果,理事)」。《華嚴經.入法界品39-1》

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況復得親近,永斷諸疑惑。如來世間鐙,通達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眾悉清淨。……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念佛往生之前後

    往生前:念佛人出生在娑婆,別報雖有男女、貴賤、賢愚、美醜、貧富之差異,但總報則相同,都是與阿彌陀佛有緣,能回應阿彌陀佛的呼喚而信受願生及稱名。依《大經》與《觀經》所說,念佛人今生雖有「三輩九品」之差別,既是宿因,也是遇緣:「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所遇之緣雖有「大.小.惡」之別,得生之事或有「平生業成、臨終隨念」之異,然其往生之際,莫不同「託佛願以作強緣」而五乘齊入;因此,乘佛力往生者,乃一味之同,無三品之別,所謂「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娑婆念佛之眾生,根機雖有善惡利鈍,然其往生正因「同一念佛無別道」,機有異而法唯一,因此「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平等一相的「正覺花化生」。

    往生後:以信願念佛(稱念彌陀名,乘佛本願力)為往生之正業;以蓮花化生、莊嚴國土為正報與依報。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受,無作意、無差別,雖暫有「胎、化」之異,而同階不退,圓滿成佛: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 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或如第22願所示: 1.必至補處:「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2.自在所化[1]:「除其本願[2],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3.還相得益:「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極樂國中一切(天人)菩薩,可說是依報唯一,正報亦同,同享實報土,同感金色身,同得阿彌陀佛內證、外用之無量功德(光壽如同大願王),本質上與佛一體,且總別皆圓、依正不二。

    凡夫的娑婆有漏身,由業(行為)所決定;而念佛人身在娑婆,心在淨土,於信願稱名、佛光攝受的生活中,其三業行為,由存異求同逐漸的泯異趨同;往生之後,極樂無為涅槃界,無「六道」差別、無「有漏」境緣,其身色、心念,與佛菩薩同歸於(無相)一相,為不可思議之實報莊嚴,不能以世俗之概念與名言分別之也。


[1] 菩薩度生,任運大悲,如普門示現,隨類應同,自在無礙。即《莊嚴經》所言「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2]菩薩本願,各有不同:或有菩薩欲願取佛位攝化眾生,此等菩薩即示居為一生補處,以巧便進取佛位也;或有菩薩因中有願,或於極樂發願,未欲直登佛位,而欲往他方世界,廣度群生,此等菩薩即不示居一生補處,而任意顯現或地前、或地上種種之位

   五個wh—(淨土門)外部歸因—自救無力,向佛祈求。 

Who:阿彌陀佛是什麼一尊佛?

Where:阿彌陀佛在何處?

What:什麼是四十八願?極樂世界?

Why:為什麼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

How:如何念佛才能往生?



八十歲念佛老人<蝶戀花>四首

今天明天后天,三年五年八年,夏天秋天冬天,時限底線,聽任彌陀欽點。

溝中田頭路邊,草叢樹下房前,沙丘窪地荒田,視其方便,只要省時省錢。

臥室客廳廚房,車上船上機艙,水旁山邊雲上,任何地方,念佛一樣放光。

工前工中工後,餐前餐中餐後,赴會趕集等友,空閒多多,都可稱念彌陀。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往生極樂七筆勾(象山慶’23.9.10)      這個世間的人際關係,總括不出中國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佛教則概括為四重恩(父母.眾生.國家.三寶),若從親疏、恩仇上,又可加入師長、仇敵……;總之,就是冤親/敵友,生生世世互相守護或彼此糾纏;聖道門常用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
「念佛」之外無大事(象山慶’23.8.26)     「念佛」就是為了往生,此外的其他(善業) 「諸行」,或為了現世利益,或為了未來功德(世.戒.行三福),雖亦可迴向求生極樂,但總是迂迴了。     另有某些非關善惡與修證(無記) 的行為,如為了健康而「打坐」,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習慣,這與「念佛」
七夕之外情人節(象山慶’23.6.22) 中國數字分陰陽,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陽(奇)數。(農曆)奇數月的奇數日,幾乎都有特定的節慶;正月正/新年,三月三/踏春,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 2023年8月22日(二)是七夕,被傳說是「情人」節[1]。其實,
捨三界,歸淨土(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在其中,因「煩惱」障眼顧,長劫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往生極樂七筆勾(象山慶’23.9.10)      這個世間的人際關係,總括不出中國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佛教則概括為四重恩(父母.眾生.國家.三寶),若從親疏、恩仇上,又可加入師長、仇敵……;總之,就是冤親/敵友,生生世世互相守護或彼此糾纏;聖道門常用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
「念佛」之外無大事(象山慶’23.8.26)     「念佛」就是為了往生,此外的其他(善業) 「諸行」,或為了現世利益,或為了未來功德(世.戒.行三福),雖亦可迴向求生極樂,但總是迂迴了。     另有某些非關善惡與修證(無記) 的行為,如為了健康而「打坐」,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習慣,這與「念佛」
七夕之外情人節(象山慶’23.6.22) 中國數字分陰陽,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陽(奇)數。(農曆)奇數月的奇數日,幾乎都有特定的節慶;正月正/新年,三月三/踏春,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 2023年8月22日(二)是七夕,被傳說是「情人」節[1]。其實,
捨三界,歸淨土(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在其中,因「煩惱」障眼顧,長劫
您準備好了嗎?  (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人身心上考察
生命中的有緣人(象山慶’23.8.3)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你喜歡的人,讓你感到溫暖、親近(貪)。你不喜歡的人,教你懂得距離、疏遠(瞋)。另有一種無雨也無晴的人,在你心中漠然無感,彷彿不存在(癡/無記)。    沒有任何人,無因無緣的來到你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