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菩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菩提是覺醒、覺悟的意思。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稱之為「理」,就理而言,菩提是斷絕世間煩惱障而證涅槃的一切智,通三乘之菩提。因緣生之有為法稱之為「事」,就事而言,菩提是斷所知障而知諸法的一切種智,唯佛可證,佛之菩提,無上究竟,通事理二法,乃無上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raw-image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佛法是不二法,一實之理,如如平等,無彼此之別,不偏有無,不落二邊,是為中道義。就像先前分享過的文章,真心與妄心,妄心不可隨,真心不可得,離假即心真,即真之時亦不作真心之想,這就是中道義。還有生死即涅槃,泡幻同無礙,這就是不二法門。同樣的,菩提般若之智也是無有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心,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如何證菩提?菩提的反義詞是煩惱,《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就好比「生死即涅槃」一樣,無二無別。

  《維摩詰經》〈佛道品第八〉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煩惱,皆為佛種。」並言: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

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這裡是以「二乘聖人」和「凡夫」做喻。二乘人觀我空,斷煩惱,捨世間,入小乘涅槃,故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高原陸地指的是二乘人的境界,卑濕淤泥指的是凡夫所處的世間,蓮華喻無上菩提。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喻出世二乘聖人見理離欲,安住小乘涅槃,不能證得無上菩提。而世間眾生雖在煩惱泥中,卻能因此而發菩提心,所謂「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正因有煩惱淤泥,方能生長出淨潔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二乘聖人已證無為空性,貪瞋痴盡除,安住寂滅,再無煩惱糞壤可以養育菩提。眾生雖起我見如須彌山,執我為是,無明障蔽,煩惱熾盛,但卻也能在這煩惱糞壤之中長養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楞伽經》云:「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增上慢的意思是,未悟言悟,未證言證,失去了求佛菩提的正覺心。故我們應當知道,一切煩惱,皆為如來種,不入生死煩惱苦海,便無法於自性如來藏中開取佛智寶藏,遑論成就無上菩提。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眾生於五濁惡世之中,迷於六塵緣影,起顛倒知見,執著分別,貪愛塵境,妄念不斷,生種種煩惱,造諸業障,迷而不覺,總在夢中。正因為眾生迷而不覺,故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佛知見,引領世間的眾生破迷開悟,故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以色悟空,生空性智慧,般若智慧覺照,以出世間的智慧看待世間的一切法,以無為見有為,見諸相非相,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息妄顯真,變三毒為戒定慧,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煩惱是要去面對而不是逃避的。唯有面對煩惱,才能實證菩提。消極逃避世間的煩惱是沒有辦法見性、是無法究竟的,只要突然有一個煩惱襲來,便完全無法招架,然後捶胸頓足,死去活來,何以故?菩提從未生也。又好比空心靜坐,百無思想,以為這樣就能沒有煩惱了,但實際上是菩提智慧無從得生,一切法也跟著被斷滅成了「斷滅空」,這又如何能花開見佛悟無生呢?佛法是不二法,煩惱即是菩提。迷時是煩惱,覺悟是菩提,破迷即是開悟,以菩提化解煩惱,以煩惱長養菩提,是故離開了世間的煩惱要去追求菩提實證,就好像是想要在兔子的頭頂上找到角一樣,是不可能的。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則煩惱即是那登峰之梯,無梯則高峰不到。一階一塵勞,一步一蓮華,斷一分煩惱,長一分菩提,登一步梯,證一分法身。待煩惱斷盡,登上佛智高峰,再無須彌障礙,遍覽本地風光,得見本來面目,是無上菩提也。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煩惱即菩提

#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avatar-img
16會員
1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慈悲喜捨之心行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住相布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什麼是「不住相布施」,之後再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如果看不太懂本文,建議可以先看⟨14.三心不可得⟩。   布施有三,法施、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明天是農曆七月十八日,是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的聖誕千秋日。《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願世人早求名師,參透心性。」筆者謹遵 母訓,以佛經為師,今試以《六祖金剛經口訣》見《金剛經》,以《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一篇「非心非佛」的篇章裡,「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剛經六祖口訣》。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祖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而後五祖親傳衣缽,是為東土禪宗第六祖。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六祖為《金剛經》留下一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慈悲喜捨之心行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住相布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什麼是「不住相布施」,之後再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如果看不太懂本文,建議可以先看⟨14.三心不可得⟩。   布施有三,法施、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明天是農曆七月十八日,是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的聖誕千秋日。《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願世人早求名師,參透心性。」筆者謹遵 母訓,以佛經為師,今試以《六祖金剛經口訣》見《金剛經》,以《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一篇「非心非佛」的篇章裡,「真心無相,憑何得見」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剛經六祖口訣》。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祖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而後五祖親傳衣缽,是為東土禪宗第六祖。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六祖為《金剛經》留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人平常的禪定功夫,深入經藏的專注,清淨修持,已經有很大的根基了,在遇到佛陀要他放下,立刻大澈大悟,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在佛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無生法忍是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法」是一切的事物;「諸法」就是種種的事物現象。都能夠當體皆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人平常的禪定功夫,深入經藏的專注,清淨修持,已經有很大的根基了,在遇到佛陀要他放下,立刻大澈大悟,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在佛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無生法忍是對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法」是一切的事物;「諸法」就是種種的事物現象。都能夠當體皆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