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應化非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思呢?《六祖金剛經口訣》云:

  一念發心,獲福亦爾。

  應身化物,豈得已哉。

  真佛流通,於事畢矣。

  故受之以應化非真分。

raw-image

  【一念發心,獲福亦爾】: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一念思量,名為變化,變化者何?一切唯心。修學佛道之人因信發願,深心願解如來真實義,智慧明達,於念離念,於相離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念慈悲喜捨,慈悲化為觀音,喜捨化為勢至。一念發心,堅忍深心為炷,悲智雙運,此心名為菩提心。一念發心,心無所得,施空,受空,施物空,三輪體空,不住相布施,則所獲之福德亦如無相之虛空一樣廣大。

  【應身化物】: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我們以《唸佛三昧寶王論》來理解三身佛的概念:「夫佛之三身,法報化也。法身者,如月之體。報身者,如月之光。化佛者,如月之影。」法身的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的,所以是月亮的本體。報身證得清淨圓滿的果報之法智為法身之理體所生,智光垂三界,所以以月光來比喻報身。《佛說梵綱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故以月影比喻化身,即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化身隨機緣而現,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水則現,無水則隱。應化身,亦名應身,為應他之機緣而化現之佛身,與真如相應。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佛即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也。世尊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是所謂的「化物」,教化眾生的意思。應身化物,應機緣而教化眾生,機謂根機,緣謂因緣,隨其眾生根器不同,種種因緣,善巧方便,隨宜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法能利潤如財,佛是法王,以法財布施一切眾生,《維摩詰經》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諸法是良藥,佛是「醫王」,以諸法藥對治眾生內心種種無明惑病,救療三苦,《無量義經》曰:「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生服。」

  【應身化物,豈得已哉】:應身,應機緣而生身;化物,應機緣而教化,皆是因緣所生法,緣盡終將散去,應身化物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有為法,並非真實,所謂「應化非真佛」也。真佛者,不生不滅之法身,又稱自性身、真實身,乃是以一切功德法成。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如來證真之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無有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心,起心即是妄,妄心非真心,起心覓佛,萬劫難覓。法本離言,應機故有說,佛陀善巧方便,種種譬喻言辭演說,隨感而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心無生滅,亦無所得。何謂無所得?體無相之真理,心中無所執著,無所分別,是曰無所得,《仁王良賁疏中二》曰:「有所得心者,取相之心也。無所得者,無分別智也。」佛非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本無說,無說離言相,若言佛有說法,所說之法可得無上菩提,則是著相之說,是作生滅心說,作有所得心說,此為謗佛。萬法空寂,一切言相皆是假立,是因緣生法,是方便說,是標月指,令學人循指以見月。如來應身化物,為人演說,不住於相,心無生滅,體無相之真理,無執著,無分別,心無所得,即是「應身化物,豈得已哉。」

  【真佛流通】:真佛者,無相之法身也。法身又名「自性身」,梵語「毘盧遮那」,義為「遍一切處」,指本體周遍,無所不在的真理,亦即「真如」、「法性」、「佛性」。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常住湛然,名為如來藏,遍在諸眾生身,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我們試著以《圓覺經》來解釋何謂「真佛流通」,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圓覺」。丁福保居士所編著之《佛學大辭典》如是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圓覺者,圓滿之靈覺也。」故知,證圓滿之靈覺,即是見佛法身,圓覺即真佛。《圓覺經》〈文殊師利菩薩章〉云:「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如來已證圓覺,圓滿覺性流出淨法,遍通法界,隨緣應機,示波羅蜜,教授菩薩,這就是「真佛流通」。

  【於事畢矣】: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稱之為「理」,理為勝義諦。因緣生之有為法稱之為「事」,事為世俗諦。真佛圓覺法身流出淨法,遍通法界,隨緣應機,示波羅蜜,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於事畢矣。

  【故受之以應化非真分】:發菩提心,不住相布施,心無所得,則所獲之福德亦如無相之虛空一樣廣大。如來應身化物,發菩提心,種種譬喻言辭演說,不住於相,心無生滅,體無相之真理,無執著、無分別,心又豈有所得?真佛圓覺法身流出淨法,遍通法界,隨緣應機,應機故有說,所說言辭是方便說,是因緣說,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於事畢矣,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有為法,是如幻假有。當知一切應化皆是因緣生法,非真實恆常,是名「應化非真」。應化非真,真實離名相,為人演說應作如是觀,不取於相,無生滅心,無所得心,如如不動。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就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再究深義,《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云: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者,以信力領受在心;持者,以念力憶持不忘;就
菩提是覺醒、覺悟的意思。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稱之為「理」,就理而言,菩提是斷絕世間煩惱障而證涅槃的一切智,通三乘之菩提。因緣生之有為法稱之為「事」,就事而言,菩提是斷所知障而知諸法的一切種智,唯佛可證,佛之菩提,無上究竟,通事理二法,乃無上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慈悲喜捨之心行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住相布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什麼是「不住相布施」,之後再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如果看不太懂本文,建議可以先看⟨14.三心不可得⟩。   布施有三,法施、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菩提心就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再究深義,《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云: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者,以信力領受在心;持者,以念力憶持不忘;就
菩提是覺醒、覺悟的意思。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稱之為「理」,就理而言,菩提是斷絕世間煩惱障而證涅槃的一切智,通三乘之菩提。因緣生之有為法稱之為「事」,就事而言,菩提是斷所知障而知諸法的一切種智,唯佛可證,佛之菩提,無上究竟,通事理二法,乃無上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慈悲喜捨之心行布施,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住相布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什麼是「不住相布施」,之後再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如果看不太懂本文,建議可以先看⟨14.三心不可得⟩。   布施有三,法施、
【一切有為法】:有為法者,「為」是集起造作之義,因緣造作,謂之「有為」,因緣所生之事物,舉凡色、心等法,盡是有為法,亦稱緣起法。有為法有生滅變化,以生、住、異、滅之四有為相為其特徵,每一剎那皆在轉變及遷移。相對於有為法,非因緣造作所生,而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者,稱作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影者是業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裡,佛陀這麼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大意是說,佛起大仁慈,開佛知見,救
  上一篇講的是「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今天接著講「泡者是煩惱」。煩惱之異名為「塵勞」。《圓覺疏鈔》曰:「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正因吾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貪圖虛妄色身之樂受,於六塵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由塵成勞,煩惱由此而生。   泡者,不實也,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