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觀察系列#10 鄙視鏈

🎙️ 前言

近年來流行一個詞語(主要是對岸)叫做「鄙視鏈」,但其實觀念上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東西,自古代曹操大兒子曹丕就講過「文人相輕」。只是因為近幾年網路資訊發達的程度,有賴於疫情的因素成長得更快速,也連帶社群討論跟拉小圈圈的行為變得越發熱烈。從一開始的學生戰學校(血統)、文理組/學系,到出社會的工作場域也可以比較(外商、新創、傳產等),到最近最明顯的是「興趣」這種主觀的東西,都能衍伸出一套比較的體系出來。

🌰 鄙視鏈舉例

潮流服飾

中國社群圈子內的鄙視鏈示意圖

中國社群圈子內的鄙視鏈示意圖

健身領域

健身人ptt文章

ptt內文的圖片

英文口音

高貴冷豔的倫敦腔 > 最炫北美捲舌風 > 土裡土氣澳式音 > 天數般的Hinglish > 鬧太套的Chinglish > 無法識別的Japanish by 知乎文章

看劇

電視劇鄙視鏈:英劇 > 美劇 > 日劇 > 韓劇 > 港劇 > 臺劇 > 中國劇 > 泰劇 電影鄙視鏈:冷門國家文藝片 > 歐洲文藝片 > 日韓臺小清新片 > 老港片 > 好萊塢大片 > 中國片

🤔 心態思考

上面舉了一些例子,但鄙視鏈其實幾乎無所不在,像是行銷鄙視鏈,看日本動漫的「動畫黨vs原作黨」、籃球迷/足球迷/棒球迷也有不同層級賽事的鄙視鏈、山道猴子,更不用說學科的派系(哲學、文學、教育等)互相鄙視等等,真的有舉不完的例子。接下來尼爾要著重在「為什麼有鄙視鏈」的這個小題目上!

為什麼有鄙視鏈?

鄙視鏈,尼爾聽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是「食物鏈」。在生物學角度上,各種生物有把彼此當作食物或天敵的情形,正如同鄙視鏈的體系中,「不同派系的人」會對別的派系的族群產生「厭惡」「鄙視」「不認同」,其根本原因在於兩個點:「價值觀差異」配上「比較」。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會想:「臥槽尼這不是講廢話嗎?」別著急!且聽我娓娓道來~

比較

首先我們先談到「比較」。從小到大我們對「比較」這件事的理解總是褒貶不一的,比較既是我們自卑或感到不公平的痛苦來源,卻也是學習判斷事情的基本核心觀念。如果你不會判斷東西的好壞,你很難追求更高的價值。但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件事的價值在這個相當複雜的世界當中,很多時候是「多元」的,因為有相當多無法被比較的價值,同時出現在一個領域當中。我們拿上面的「健身」為例,可以清楚的觀察到當中牽涉的價值有「身體形狀的美」「力量」「跑步的持久力」「肌肉的綜合能力」「體脂率」等大量的指標進行判斷,當每個不同派系的人用不同的權重在看這些事情時,自然不可能會有一個絕對的高低好壞。

價值觀差異

前一段我們提到「價值的判斷」有不同的權重。可能對於同樣喜愛籃球的小明、小華和小美來說,小明更看重球員「帶領球隊獲勝的能力」,因此Win Share這類型能代表一位球員「對勝利貢獻的數據」能代表一位球員的「好壞」;小華因為「分多的贏分少的輸」,認為「得分能力」才是一個球員強大與否的關鍵因素;然而小美喜歡帥氣的球員,因此球員的「動作協調性」跟「自信態度」都是影響這是不是一位「好球員」的因素。當我們重視的東西差異大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在討論一位球員的「好壞」就已經失去了意義。但人們卻常常忽略這樣的問題,導致在同一個領域時,還是很喜歡跟人爭個你死我活。兒這邊又牽涉到第三個隱藏的因素——「自我的價值感」。

自我價值

人們的「自我價值」,很多時候建立在「外顯行為」的成效性,像是「判斷」是否「準確」等。當小明跟小華同樣在爭論A跟B誰是更好的球員時,因為某個在講籃球的運動賽評說了跟小明相同的論述,導致小明有種「我的判斷更正確」的感覺,進而產生了「優越感」。而這個「優越感」,尼爾認為正是產生猶如食物鏈的「鄙視鏈」的真正要素。

💬 結語

鄙視鏈的產生其實很合乎常理,但確實過度地助長這樣的生態,會影響到剛開始接觸某個領域的人,導致他們的理解近乎偏激跟固化,一昧的認為只有某某某才是對的/好的。而也很容易因為把自己套進鄙視鏈的其中一環,導致自己與其他價值有差異的族群分化。

然而很可惜的是,明明在這個領域當中,你們理論上是相對於其他不在這領域的人,更懂彼此的存在,卻因為大同小異的「小異」互相攻擊,這樣簡直浪費了在這個領域深耕的辛勞,以及從中獲得的快樂。

希望大家可以更有同理心的去理解其他人的想法,也從更根本的角度去認識這些不同的想法,背後有什麼含義,而不是看風向站在多數的立場去自爽!

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鄙視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