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神人之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去年底討論度頗高的熱門紀錄片,平常偶爾看看紀錄片,片中主題常常是很大範圍或很嚴肅的社會議題,例如經濟、移工、動物保育、交通等等,蠻少有機會看這種相對私人,侷限在一個家庭日常生活的類型。或許講得極端一點,可能有些人會想著「你家的事情跟我有甚麼關係」?但實際上雖然是他們家的生活經歷,一切片中呈現的背景某種程度卻也最貼近你我日常生活,可能是最能勾起個人真實感受的故事。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其實前半大約三、四十分鐘,感覺最微妙的或許是「全台語」這件事。以往看國片、台劇,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即便在以台語為主要交談語言的場合,常常在提到一些專有名詞,或是相對較現代、較新式的名詞,還是會聽到參雜中文的發音。但紀錄片前段完全沒有任何中文參入,有些平常直覺想到的名詞,用台語或許多講了幾句來描述,又或者是聽到很多平常習慣用中文帶過的名詞正音,這樣的情況讓人有一點微小的疏離感,或許是有爭議的看法,但當下產生一種在看「外語電影」的錯覺。很難解釋這種微妙的心情,我不是甚麼多堅定的台語推廣支持者,但當下還是有種這樣好像哪邊怪怪的感覺。

當小孩的角色出現後,這種奇妙的違和感又更強烈了,因為隨著與小孩的對談,言詞又開始切換回平常熟悉的雖然以台語為主但還是會夾雜中文的交談模式,反倒強調了與先前對談方式的差異。對語言學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要有人使用才會存續這一點應該是相當基本的原則,如果慢慢地遺忘一些詞語,或言語本身缺少隨時代演變而進化的動力,那是不是真的就會一點一點消失在人類文化中?

除了台語這個我們熟悉的日常元素,另一個常見的大概就是貫串全片的導演一家與神明那千絲萬縷的關係吧。相較一般家庭,導演家更特別的是哥哥從小就被認為有與神溝通的能力,因為這一層關係,媽媽更加的虔誠,也因為這樣,或許加深導演對家庭的反感,甚至是紀錄片中導演已經是試圖回家修復關係的情況,他仍舊時不時嗆個兩句「怎麼不問神?」、「神明怎麼說?」連媽媽也是幾度忍不住回應「你不用這樣講話。」

台灣沒有很明顯的單一宗教信仰傾向,但仍不時可以看到許多人進出宮廟求神問卜,每年媽祖遶境更是盛況空前。或許從這些現象更可以感受到人們信仰宗教的本質,是慌亂時求一個心安,不知所措時求一個引導。不是每個人都能無時無刻清楚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方向,冷靜面對人生中每一項挫折,這時總會需要有一個慰藉來支撐自己不要倒下,而最直接的慰藉往往就是宗教信仰。其實我蠻佩服導演的哥哥,片中只呈現幾次他耕作時遇到的天災,相信人生中還曾經遇過許多難關,但身為一個被認為能與神溝通的人,先不說他已經能克制自己遇難時求神的念頭,當兒子有怨言時還能適當引導兒子的想法,我覺得能在經歷這麼多磨難之後還維持對神、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試想他在片中遭遇的經歷,換做其他人相當有可能一念踏錯就此走上恨神之路,這也看得出哥哥真的是相當認分、知天命的人。

本片最大的重點,或許還是導演出自修補家庭關係的想法而將家庭生活作為拍攝主題的動機。這段時間以來聽聞這部片的評論多半也是受這一點而觸動的感想。只能說這的確是需要時間的累積與打磨,很多人隨著各自家庭狀況的不同,又或是歷經叛逆期、求學、就業、成家等等不同的成長階段,而對所謂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隔閡與疏離感。或許是個人偏見,但感覺大概在步入中年時期,也許是生活步上軌道了,也許是自己也成為父母,建立家庭,親身經歷了這一切後才回想起對於原生家庭的遺憾。也有可能類似導演這樣,當聽到父母以交代後事的口吻和自己談話,才驚覺以前覺得還很漫長的時光,實際上卻如此短暫。這一切或許對於三、四十歲年齡層的人來說感觸會特別深。

但當我沉溺在這樣的想法時,女友又是照例用幾句話打醒我的無知。「為什麼會這樣想,會這樣受到觸動?因為他們沒有做。」是啊,如果長久以來都維繫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又何必「修補」?當然過往時光無法回朔,但與其哀怨地想著自己與原生家庭的疏遠,等待電影勾起自己的回憶並因此醒悟,不如就此認真實際去做些事情,而不是今天想想,明天又再度遺忘,直到最後那一刻的到來。

avatar-img
18會員
356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yone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動作俐落的爽片, 民間故事新延伸, 整體來說還不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雖然又是一部主打愛國情操的電影, 但看完還是非常的有感觸, 希望我們也能早日找到能凝聚人心的象徵。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直很嚮往這樣的生活, 反倒因此對於電影的轉折感到不滿, 或許隱約還是希望能走出不一樣的「成熟」之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本很生活化的奇幻小說, 用感性的筆觸, 描繪出各式各樣活在奇幻世界裡的人。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當今數一數二知名的配樂大師, 用他經典的電影背景樂曲, 譜出一晚豐盛的音樂饗宴。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換換口味來看個輕鬆小品, 感覺上像是看了一部濃縮版韓劇, 很可愛的中年愛情喜劇。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動作俐落的爽片, 民間故事新延伸, 整體來說還不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雖然又是一部主打愛國情操的電影, 但看完還是非常的有感觸, 希望我們也能早日找到能凝聚人心的象徵。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直很嚮往這樣的生活, 反倒因此對於電影的轉折感到不滿, 或許隱約還是希望能走出不一樣的「成熟」之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本很生活化的奇幻小說, 用感性的筆觸, 描繪出各式各樣活在奇幻世界裡的人。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當今數一數二知名的配樂大師, 用他經典的電影背景樂曲, 譜出一晚豐盛的音樂饗宴。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換換口味來看個輕鬆小品, 感覺上像是看了一部濃縮版韓劇, 很可愛的中年愛情喜劇。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