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政府小品】003 藍白整合會成功嗎? 勝選的好處是甚麼?(試閱篇)

我自己越來越不關注政治了。但前陣子家人聊起最近的選前新聞時,我提出這個觀點,讓他們覺得很有趣,能看懂更多新聞檯面下的意思。所以這篇也來分享給大家,文中無關政治立場,純粹用「政黨發展」和「政府人事」的理由,來分析時事。

政黨雖屬於非營利組織,但是仍是一種組織,就如同一間公司一樣,需要人、錢、資源,才能夠壯大、存續,差異在政黨是透過選舉來「競標」,越大的選舉官職,等於越大的標案金額,可以養活政黨更多人。

政治理想抱負很浪漫,但實務上的政治、選舉很理性,所有的資源分配、成本利益都應該被納入決策考量。

勝選可以拿到甚麼東西?

勝選大家最直觀想到的,可能是「權力地位」、「政治影響力」等抽象概念,但最現實的考量,勝選的最大好處,是能取得政府內部的人事資源,等同可以用人民的金錢,來幫自己的政黨「扶植人才」、「培養勢力」、「發展人脈」,說起來似乎不好聽,不過一切都是合法合理,最直接包含:

1.政務官

這是最高階、具有影響力的職位,政務官通常跟過去或未來的選舉互相連通,國、民兩黨都經常可見,將敗選的民意代表、縣市長,安置去當政務官,如:2018年林佳龍台中市長落選、2019去交通部當部長。

畢竟政黨需要有位置安排、長期培植這些有一定政治歷練的人選,以備未來再次投入所需;如果一個政黨有足夠多的政務官額缺,表示他可以提供的「穩定職位」越多、政黨越有長期發展性,也夠能吸引政治人才進入政黨。

政務官,總統選舉可以爭取到,總統任命、總統提名、行政院提名的各項職位。光是行政院轄下,就包含行政院正副院長、政務委員 7-9 人,行政院下設置的14部9會的部長、政務次長(通常每個部會 1-2 名)級人員、大使等,掐指一算至少有7、80人以上,這些人大約月薪18萬起跳。

而地方縣市長選舉可拿到的政務職位,則是縣市政府內的副市長、局長處長等。直轄市政府可以設置30個局處,小縣市政府大約十幾個局處,亦即,直轄市選舉的人事影響力(政務官人數)是小縣市的兩倍。

至於選上民意代表(立委、議員),政務官只有議員本人,當選利益自然跟總統選舉、縣市長選舉有極大差異,保守可說選上總統,可抵2個直轄市;選上1個直轄市長,可抵2個縣長;而選上 1 個縣長、可抵15個縣市議員

2.機要職位、助理職位

「機要人員」看起來像是普通上班的政府職員,但不需要經過公務員考試,是政務官有權力任用的職員。通常會伴隨著政務官一同工作,如擔任部長、局長辦公室內的核稿專委、行程秘書或任何他們覺得重要的工作(新聞、國會運作等),大多是政務官自己信任的人、原本的黨工等。

機要人數不會很多,但以 1 個政務官配置 2 個機要人員計算,直轄市就至少有6、70幾個職位可以運用,中央政府當然更多。且機要人員按照公務員的薪水標準敘薪(薦任5萬、簡任7、8萬),比起黨工薪水高得多(3~4萬)。(詳見各機關機要人員進用辦法

若是民意代表,選上後則可獲得辦公室助理的職位,一個立法委員有 8~14 個公費助理可以安排,而議員助理只有2~4個。

3.公股事業、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職位

通常政府投資、捐助的單位,會有一定比例的董監事席次,保留給政府人事指派權;董監事雖然不像上面的職位是「正職」,通常是領取開會出席費而已,但仍然可以透過這個發揮影響力、培養人脈。

這類單位的數量,超乎大家想像,以我工作過的經濟部為例,有油電糖水等事業、還有40家左右具有人事指派權的財團法人,光一個"部"就有至少有兩三百個名額可操控,非常可觀。

雖然名額多、感覺水很深,不過實務上,這些人並不一定都是政治控制,因為很多單位重要性不大,大政黨也沒有這麼多人選可以安排,只是指派普通的公務員去擔任董監事而已(而且還沒人想當,因為要財產申報),少數重要的單位,政治色彩才比較濃。最廣為人知的「北農」就是一例。

4.其他間接的人事影響力

取得執政權之後,看狀況運用的影響力;例如,校長的遴選聘用,當校長本身要具備一定的資格條件,但在甄選過程中會受到政治選擇影響;調動事務官的權力(拉拔親近自己的事務官、排除舊勢力)等。

人事安排,水很深很黑?

得到這些人事權、職位,本身就是勝選的核心成果,也是政黨投入資源選舉的目的之一,因此,政黨輪替後,人事變化是正常、合理現象,不需過於大驚小怪。

政務官職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不是隨便的人能夠勝任,除了黨內政治人士,很多位置也是去誠心遴聘學者、有經驗的高階公務員來擔任;機要人員,多半僅是過去合作過的下屬、助理等可信賴的人而已。

上述3.4.的影響力,也是選擇性的,端看該政黨的穩定度、與既有公務體系的信任與磨合程度而定。

可想像若政黨越貧窮、草創,就越需要仰賴這些政府公職職位以及薪水,來安插、培養自己的人才。

民眾黨比國民黨更迫切期待整合

回到最近2024總統選戰的藍、白整合議題。雖然侯、柯民調的支持度有上有下,看似勢均力敵,但是民眾黨跟國民黨的談判籌碼,完全不是勢均力敵

因為,民眾黨比國民黨窮、急。

我認為高虹安立委助理事件顯現的,並不是民眾黨貪汙,而是民眾黨很窮。而目前該黨公職,除了民意代表外,只有新竹市長、金門縣長而已,這兩個加起來的人事職位影響力,恐怕還不如原本的一個台北市,如果2024選情不如預期,民眾黨勢必逐漸萎縮,因為光靠政黨財務,養不起太多人。2024 可說是民眾黨的危急存亡之秋。

至於國民黨,雖然已經 8 年沒有中央執政權,勢力不如過去全盛時期,但仍掌握了4個直轄市、10個縣市政府(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用前述的人事影響力估算,國民黨還是相當有影響力,公職人數大約仍跟民進黨平分秋色,更何況國民黨本來就有錢,2024 選舉結果無論如何,都不會對國民黨存續產生危急後果

國民黨沒有一定要整合,端看對方開的條件,划不划得來。而最近國民黨丟出「侯韓配」,便是在暗示與柯文哲的談判成本太高(談判內容應該就是未來的人事分配)。

藍白配的關鍵,就看民眾黨願不願意大幅讓步、爭取在 2024 至少有機會存活,否則國民黨寧可自己把這個局玩下去。

在國民黨角度,「侯韓配」的成案機率蠻高的,並不是為了勝選考量或甚麼基層聲音,是因為整合的協商成本比較高、且後患無窮,而不整合的話,雖然這次未必選得上,但民眾黨幾年後會自行萎縮,國民黨仍是來日方長。


這篇純粹站在人事利益跟政黨存續的角度,希望有幫大家多看懂一點局面,看新聞也能更有樂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