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煌師傅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這是陳錫煌師傅上台前主持人千篇一律的介紹。藝術世家的匾額是身上的勳章,可陳錫煌師傅不願靠父親的名聲來成就自己的光環。於是在79歲的高齡離開了父親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布袋戲團,轉而成立自己的「陳錫煌傳統戲劇劇團」,他想在台灣布袋戲界留下自己的姓名。楊力州導演在片頭引用《封神演義》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來形容陳錫煌師傅此次的出走。除了離開「亦宛然」的決定以外,「想要擁有自己姓名的念頭」似乎是從陳錫煌師傅落地開始,便一直背負著的課題。
李天祿因入贅陳家,所以長子姓陳,次子姓李。出於對長子的期許,李天祿對陳錫煌非常嚴厲。陳錫煌說起少時學布袋戲的回憶,只要稍有失誤,父親便直接拿戲偶往陳錫煌頭上砸下去,一下兩下,隨著這一次次的擊打,日益加深陳錫煌心中對父親威嚴的懼怕,以及親子關係的疏離。他自小便獨自消化著這些來自父親的壓力,但最終,李天祿把自己一手創辦的「亦宛然」傳給了弟弟李傳燦。
楊力州導演問陳錫煌師傅想對已故的父親說些什麼,陳錫煌師傅生硬的說出:「爸爸真多謝,爸爸你做人真的很好。」後便沒有更多話能傾訴了。陳錫煌的大弟子在採訪中說道,如果不小心叫陳錫煌老師而不是師傅的話,陳錫煌是會生氣的,「師傅就像是父親,叫老師的話就不是父親,這句話你們要記得。」。
作為一個師傅陳錫煌傳承了李天祿的精神,他拖著老邁的身驅出國演出、教學,致力推廣布袋戲文化,想盡辦法將這個逐漸式微的藝術文化傳承下去。
但陳錫煌同時遺傳了父親的不善表達,因為和父親當年一樣,他也不知該怎麼和自己的兒子溝通。李天祿當年沒有選擇把亦宛然傳給陳錫煌這個「大弟子」,陳錫煌同樣也沒有選定自己的大弟子作為接班人。
雖然李天祿早已離世,陳錫煌也離開了亦宛然,但無論是作為師傅還是父親,陳錫煌都複製了當年父親對待他的方式。這讓我想到卡夫卡曾在給父親的家書中寫下這樣的一段話:「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你沒有覆蓋到的或著你無法覆蓋的領域,才可能是我的生活。」
李天祿小時候也和陳錫煌一樣,李天祿的父親入贅至李家,因此他也是家族中的那個「異姓兒子」。似乎在李天祿和陳錫煌這對父子之間除了藝術精神的傳承之外,因為都有作為異姓兒子的自卑,因此他們是最能明白彼此身上的苦痛,也最無能為力的父子。
他們各自的父親,在他們寂寞的童年都是缺席的,即便李天祿能明白陳錫煌的寂寞,但李天祿當年是獨自嚥下這些酸楚成長的,他只能以自己為範本,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陳錫煌。
影片當中有一段是重疊李天祿和陳錫煌的口白說出:「人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命運的無法改變,除了父子之間無法消彌的矛盾情感,還有逐漸式微的布袋戲文化。
就像導演拋出的犀利問題:「會不會到最後我紀錄的不是傳承,而是消逝?」
或許影片中那15分鐘的布袋戲表演,真的是最後一次。
但藉由影像的紀錄,曾經有一群人為保存布袋戲藝術的所做的拼搏,將永遠保存下來,而這裡頭真摯的情感是不會隨著時間消散的。
《紅盒子》
・2018年 臺灣紀錄片
・導演:楊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