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日期:2023/12/4
地點:臺南真善美戲院 A廳
場次:19:45
片長:115分鐘
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並沒有辦法掉下來。不是因為不夠難過,是因為太過難過。看完這部片時,直覺想到的是2015年左右,詩人廖瞇的學生在課堂上創作的那首詩。
故事的開頭,是阿迪(陳澤耀 飾)遊手好閒、玩世不恭的樣貌,對比聾人阿邦(吳慷仁 飾)在市場裡勤奮剁雞、送貨、打零工的汗水,兩人的性格涇渭分明。而在第三性(或女跨男)Money姐(鄧金煌 飾)的協助下,兩人能有棲身之地。
到了中後段的劇情,我們才確知原來兩兄弟並無血緣關係,可這又何妨他們組成一個家庭,互稱兄弟?而Money姐的照拂,也正是「家」這個字最好的註腳。
做的永遠比說的、天生的、註定的,還要來得真實。
可在這樣的屋簷下,阿邦說不出要緬甸女孩愛他的要求;阿迪說不出要曖昧關係的女子留下來;Money姐找不到一個人對她說愛她。
甚至是在Money姐的生日派對中,兄弟兩人在舞蹈的互動,讓我一直覺得他們有超越兄弟的情愫表現。
可這又何妨愛與家呢?可為何還是會覺得空虛?或許是⋯⋯
我目前也還想不到。
對了,那一個字也可以是「蛋」,敲破了殼之後,光滑、無瑕、潔白、有彈性,我覺得是很棒的隱喻。
片中最大的吶喊,莫過於法師會見阿邦時。那段去脈絡的同理,使我們這些已經進到脈絡中的觀眾坐立難安:他就不是這樣的人,不要再用你的自以為是解讀他的人生。
「夠了,停止。」我感受到當時影廳裡觀眾們的聲音。
同樣的去脈絡,也發生在女社工與阿迪身上。她自以為是地找到他的生父,以為這樣就能幫他申請到身分證,卻沒有顧及已經成年的他,為何始終沒有積極尋找生父的行動。
阿邦被去脈絡的解讀而盡全力開口說了「我想死」,阿迪被去脈絡的解讀而誤傷了女社工。
如此去脈絡的同理,只是自以為是的正義。
這是部節奏明確、故事清晰、角色動人的好片。
最後,「所有我想得到的都做了、我也和善待人了、我也兢兢業業了、我也壓抑情緒了,為什麼都還是沒有辦法。」在看完金馬男主角入圍片段的那場戲,我私自為阿邦想了這段獨白。
推薦指數:9/10(因為劇情的轉折有點老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