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被教導「只需要好好讀書,什麼都不必管」的成人,對於日常打掃這件事,實在是非常不擅長也不喜愛。在成立家庭以後,一直想方設法逃避「瑣碎的打掃工作」,常會下意識抗拒打掃工作,但又不得不做,因為日常就是需要有人維持,經常會馬馬虎虎的大致做完即可,而不求細節。
偶然讀到這本書《掃除道》,作者是日本人鍵山秀三郎,其對打掃的熱衷程度,甚至創辦了「日本清掃學習會」。他主張「掃除道」,也就是打掃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礎,這會讓「業績快速提升、同仁間相處更融洽、三流學校變為明星學校、社區治安變好」。
這神奇的魔法是怎麼形成的呢?書中提到了他的理念與精神。首先,他的父母有很好的身教。小時候遇到空襲,父母帶他去避難。一般來說,避難場所都是很普通或甚至有點髒亂的,但父母非常勤於打掃避難環境,給孩子一個乾淨的空間避難,這件事讓他印象深刻。
成年之後,作者表示自己不懂得怎麼管理員工,所以學習母親那樣,以身作則打掃廁所和每一個地方。他的員工會在他掃廁所的時候,在一旁小便,形成一個奇異的畫面。但最後,員工受其感動,也加入了打掃的行列,感受到打掃的美好,公司便形成了良好的風氣。他們的公司乾淨到「小偷覺得威嚴而不敢進入偷東西」,十分有趣。
書裡有一句話說「百術不如一清」。與其耍手段,不如把環境或物品打掃得乾乾淨淨。
作者提供了以下手段:
1.把打掃衛生的工具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表明打掃的重要性。
2.每個工具都標明使用者的姓名和公司名稱:易取易還。
3.存放處保持整潔。
4.不要怕動腦:連打掃都會窮盡腦汁,怎麼會在其他事不用心呢?
作者認為:「許多人一起打掃整潔,公司風氣就會好轉。」因為將自己的場所清潔乾淨,配合協調性就會提高,內部的人際關係也會好轉,這也會有抑制怒氣的效果。
公司打掃滲井蓋的時候,會把底下疏通得很乾淨。我們不能只看到上面是乾淨的,而是要把裡面堵住的、髒的東西都清乾淨。而整個街區,他們也都會打掃。
打掃廁所的時候有順序,從門口的毛巾、洗手台、地面、牆避、地面、小便器、都各有各的打掃工具和打掃方式,書裡寫得很清楚。
為什麼要掃得這麼乾淨和澈底?因為我們已經活得太表面、太簡單,任何事情都依靠慣性,變成「無心的人」。但做這些細節,可以讓我們變成「有心的人」,鍛練我們的心志。
而做這些事情,讓我們開始學習感恩細小之物,訓練我們感受細微事物的能力。當一間很髒的廁所刷乾淨了,我們的心情會變得舒暢,心靈也會變得乾淨。
書裡也提到日本很多暴走族,讓日本警察很頭疼。後來警察說,你跟我來打掃衛生,結果這些暴走族發現「其實我可以做一些用價值的事情」。結果很多人放棄了做暴走族,而去做正常的工作。
之前曾列出「讓我感覺幸福的10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回到家發現家裡很乾淨或自己把家裡收拾得很乾淨。」。住在一個環境好和乾淨的地方,確實會讓人心情很好。而家裡陷入混亂,也會使心情受影響。
書中雖然沒有提到太多打掃與下一代的關係,而是比較著重於公司的績效。但作者的打掃動力是來自自己的父母,我想這與教育的關係無庸至疑。如果孩子們看到父母懶散不喜打掃與維護整潔,自然也會對於整潔「不感興趣」或認為「不重要」。
聖經上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打掃一直被我們認為是最小的事,但這最小的事恰好就能看出人的本質。過去我的習慣是「等我有空了我再來打掃」,但事實上,因為心裡把打掃視為最末流的事,所以永遠都不會去打掃,或久久才做一次,就容易活在髒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