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孤獨想說的是 | 讓自己發光發熱,成為燭火,自然會吸引健康的關係到來

社會傾向將孤獨戴上一頂可憐的帽子,例如哪個藝人去世但未婚生子的新聞,又或者是「1-10級孤獨等級表」的網路文章,處處渲染我們對孤獨的認知。 也因此,因為害怕和邊緣畫上等號,於是跑趴、泡社群、玩交友軟體,成了暫時的安慰劑。再嚴重一點的,還會勉強自己討好不同頻率的人、硬加入不屬於自己的團體,說服自己表面的熱鬧至少比檯面下一個人孤拎拎的好。

raw-image

八年前的我也一樣,因為耐不住孤獨,於是分秒病態地查看手機,期待訊息聲在下一秒響起。當時的我,明明生活中沒突發事件,但就是常有被拋棄的感覺,甚至會陷入比較心理,當看到別人豐富的社群生活,總是會自我懷疑,進而扭曲自己的價值。內心有著強烈匱乏感的我,無法接受「孤獨」,也不懂如何獨處。 那孤獨是什麼? 對此,我想分享《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其中的叔本華節錄,他說:

唯有獨處,人才能做自己;人如果不愛孤獨,那他也不會喜愛自由,因為只有孤獨時,他才是完全的自由。

八年前的我,那不叫孤獨,那其實是孤單。這兩個詞其實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我認為孤獨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心富足的狀態。孤獨是自我陪伴,是同時擁有身體和精神的全然自由;反之,孤單雖然也是一種狀態,但它是被匱乏感壟罩的狀態。孤單常與寂寞相伴,精神常充斥自我批評,身體則是不斷尋求外在慰藉。

沒錯,孤獨 ≠ 孤單

對那些 享受孤獨 的人來說,孤獨就像是一座遊樂園,他們一個人就能玩到忘我,自得其樂。他們寧願把時間留給自己,也不願把它浪費在無用的社交上;而對那些 感到孤單 的人來說,孤獨就像是坐到一張壞掉的椅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於是他們就像在路邊發傳單的人,最終獲得的關注總是小於他們的付出。



孤單的始作俑者 一部分來自匱乏感 一部分來自社會的耳濡目染 中秋節推廣團圓 除夕標榜年夜飯 數不清的情人節 似乎暗示婚姻才是社會的最小單位 單身同時也被貼上了莫名標籤 特別是女性 要背負比男性更沉重的社會期望和眼光 剩女,就是其中的歧視之一

孤獨想說的是 一個人,是清醒的最佳時刻 排除朋友、伴侶或家人的意見 沒有束縛,這時才能好好作主 有更多時間去裝潢自己 有更多自由去探索喜好 記得嗎? 2021 年為期 4 個多月的封城 很多人因為瞬間少了工作和外出娛樂的分心 而意外開始培養新的興趣或開始覺醒 別管社會說什麼 別人的意見終究只能當參考用 孤單是偶然,孤獨是常態 鍛鍊自己的能耐 用氣勢鎮壓匱乏感 付出努力 找到自己做了會開心的事 讓自己發光發熱 成為燭火 自然會吸引健康的關係到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