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小時候,我們常被長輩叮嚀「看到人要問好。」而在被教導之前,我們並不知道「問好」是一種禮儀。隨著大人的機會教育,我們逐漸從肆意生長的野草,慢慢收斂成懂事的嫩芽,小心翼翼地學會「排隊」、「輕聲細語」等公共場合的禮儀。
然而長大後,這條「習禮之路」並沒有因年齡增長而停止,只是身邊少了那個會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的人。以至於當失禮發生時,我們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在社會或他人面前留下負面觀感,甚至影響彼此的關係。
關係中的隱形邊界
某次聚會,我因不懂玩笑的邊界,開了其中一人關於外貌的玩笑。當下大夥一搭一唱,也未見當事人表露不悅,讓我以為只是輕鬆的互動。是到了隔天,我才輾轉得知對方感到不舒服,才驚覺玩笑開過頭,於是趕緊傳訊致歉。 正因「禮」的邊界因人而異,我們很容易不小心誤闖他人禁區。例如,小花不喜歡別人亂碰自己的身體或物品,但對小朵來說,或許只是親密的表現。又或者小朵認為某事分享出去無傷大雅,但小花卻認為隱私被侵犯。類似的誤解每天都在發生,但少有人會在第一時間表達不悅,於是,關係的疏遠便悄然發生。
失禮的三個層面
雖失禮(冒犯他人)沒有一套標準,但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 1. 言語上的失禮:說話踩到他人的底線,如揶揄、批評、窺探隱私等。 2. 行為上的失禮:行為侵犯到他人領域,如擅自觸碰、過於親密等缺乏身體接觸的邊界距離。 3. 思維上的失禮:思想狹隘,容易妄下定論或曲解他人意圖,認為片面事實就是事情的全貌。 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失禮,就是「個人的主權」被冒犯,而主權的範疇可以是空間、物品、身體,甚至是思想。
我個人的底線
就我個人而言,「被曲解意圖」總是能輕易惹毛我。例如某次在聊到約會相關話題時,對方的言論立刻點燃我的怒火,確切內容已忘,方向大致是「你才不在乎那些浪漫細節」或「你就是這樣啊」當下我笑笑地反駁,然而藏在笑容底下的,是他被我劃上大大的叉。我心想:
請問你是我嗎?
無可救藥的失禮:思維上的失禮
當他人輕易斷定「你就是怎樣的人」時,就是一種思維上的失禮。這類人因 #思想狹隘,容易說出「你們都……」、「你就是……」、「他一定會……」等妄下定論的話語。他們總是視「指正」為「指責」,傾向將自尊武裝成怒氣,合理化自身行為並怪罪於他人。相較於言語或行為上的失禮,這類失禮並非一時失誤,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們:
- 自以為了解事情全貌,容易輕易地評斷他人
- 惡意揣測他人意圖,常以負面角度解讀其言行
- 當被指正時,慣性翻舊帳或轉移話題,而非反思自己的錯誤
當你和這類人交手,與其費心解釋,不如把精力放在值得深交的人身上。思維上的失禮根植於成長經驗和創傷,既然他們的思想狹隘,就別期望他們看見自己的盲點。 你可能會問:
「為何不和對方說被冒犯的原因呢?這樣他就有機會改進了呀?」
是呀,這當然是理想,但我們自己有做到嗎?明知菸酒傷身,我們有從此戒掉嗎?明知房間凌亂,我們有起身整理嗎?我們連自己的錯都難以改變,又怎能奢望他人因為我們的幾句話,從此改變根深蒂固的思維?在大人的世界裡,沒有人有義務去指正我們的錯誤,反之亦然。
禮儀是需要被教育的
很感謝那些願意對我說真話的人,讓我有機會修正自己一時的失禮。如前文所述,小時候我們常被教導何謂有禮,長大後卻少有人會向我們指出何謂失禮,以至於很多關係之所以死得不明不白,是因為「疏遠」遠比「提出指教」輕鬆多了。 忠言逆耳,既然要說,就說給聽得懂的人聽。所以呀,當你收到「逆耳但中聽」的指教時,難免會感到不適,但這份不適,正是你成長的機會。你可以選擇忽視,也可以選擇打開心智、抱著開放的態度去傾聽,畢竟,這位貴人可是冒著被你冷眼的風險仍執意雞婆提醒,剩下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去敲開大腦,掙脫狹隘的思維,
成為一個值得被欣賞的自己。
和這篇有關,你可能會想看:
關係評分板 | 因為重視,才願意為你喝下烈口的實話。敬,你身邊的陽光
絕情練習 | 做真正的自己,就是斷開假好友,封鎖不屬於你生命的人
對了,我有IG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