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飢餓信號》讀後心得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經過一間麵包店時,聞到裡面剛烤好麵包的撲鼻香味,一下子就把你帶進小時候,媽媽牽著你的手逛麵包店的回憶呢?或者是在外面用餐時,點了一碗香菇雞湯,目的就是重溫一下家的味道?如果有當過兵的,一定會記得,在野戰行軍時,在如影隨形的小蜜蜂上面一定會買得到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那可是在艱苦軍營中的唯一慰藉啊!如今,在逛便利商店時,拿起一條七七乳加巧克力,就會回想起那時跟同袍分食一條的光景。這些畫面,給了你一些什麼感受呢?

     

    記憶永遠是與情緒綁定在一起的,也就是海馬迴(記憶)與杏仁核(情緒)所組成的邊緣系統。食物連結到情緒,而情緒又離不開回憶,這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一點。

     

    在我擔任教練(Trainer)時,專門的工作就是在幫助增肌或是減脂的會員做飲食的調控,在熱量方面做仔細的計算,並且分析各種飲食方式的優缺點,但是這種方式似乎無法有效地維持健身效果⋯⋯ 但是當我開始從事教練(Coach)時,更多面對的是客戶在飲食失調方面的心態問題,他們對於進食的體驗有出現快感、罪惡感、甚至絕望感。很顯然的,他們在飲食與自我的心態方面無法找到平衡,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再專業的教育,或是再完整的飲食計劃,對他們也起不了任合作用。在【飢餓信號】中,作者替我們進一步闡明了為什麼飲食方式永遠是現代人無法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

     

    在遠古,人類為了求生存,在食物供應不規律,同時選擇有限的狀態下,為了存活,只好有什麼吃什麼,口感之類的根本不會是老祖宗們的首選,至少最初的考古學家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食物對於人類而言,已經漸漸不是求生存的工具而已,事實上,進食逐漸成為了一種享受,我們一直以為「享受」是一種在後天習得的行為,但是這竟然來自於人類的天性。在本書中有提及:在一個哭鬧的初生嬰兒上的舌尖點上一兩滴糖水,馬上會讓他平靜下來,同時表情也會放鬆。由此可見,偏好美食是一種本能!

     

    到底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飢餓?有的說法是胃排空以後會出現想吃東西的感覺;也有的說法是血糖降低以後就會出現。這些說法看似合理,但是在很多研究中又發現似乎還是無法完全的解釋飢餓訊號的由來。因此僅靠生理機制來評斷飢餓的這個觀點很明顯的失之偏頗。

     

    外在環境會影響到食慾。實驗發現同樣的食物,在餐廳,或是在過去熟悉的地方進食,又或者是同時週遭也有其他人在吃飯,食量都會比較大。情緒也會影響食慾:同樣的巧克力在心情比較開朗時特別好吃,但是在心情較為低落時就會比較食之無味。然而,情緒也有強弱之分,在一般程度的負面情緒時,也許會食不下嚥,如果是在極為強烈的負面情緒之下,進食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的出口,自己對於進食的行為會無法控制。

     

    大腦會根據外來刺激的強弱不同,進而產生不同的情緒,最終迎影響到食慾的大小。已經有無數本討論飲食的書籍裡面引用了著名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在這些受測者忍受飢餓的十二週中,他紛紛出現了幻覺,情緒不穩定,以及過激行為的一些表現,重點是雖然他們每天都進行大量的身體活動,至少還有1500大卡的熱量攝入。至於我們一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減肥節食呢?特別是女性,不管她們使用任何節食法,其實說穿了就是挨餓⋯⋯ 而近年不管是生酮、斷食等等的飲食法,本身是否對於健康有幫助都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了,但卻不斷地被減肥的人吹捧,事實上,這些流行飲食法的背後還不是都關聯到熱量控制。不要說很健身教練與網紅,只要遇到想減肥的會員,無不推薦低碳低脂與水煮⋯⋯ 這誰受得了?既然這麼有效,你見過有多少健身教練終年是這樣吃的呢?

     

    一但飲食過於極端,就是切斷了食物與情感之間的連結,最終都是走向失敗。而反覆地重複錯誤的飲食模式,那就會讓情緒失控發生暴食症,一部分暴食症的患者,最終則會演變成厭食症⋯⋯ 試想:一位對於外貌有極度焦慮的健身房會員向健身教練請求幫助,絕大多數教練就是直接讓他們進行低熱量飲食與大量的運動。這一類人本身對於外型的煩惱就已經產生很大的壓力了,如果再結合不合理的飲食與運動,等於把他們的壓力放大了三倍,這樣子怎麼會成功?就算照這個樣子瘦下來了,又可以維持多久?

     

    因此要控制飲食,首先要有明確的自我覺察。當我們感覺到餓的時候,再進行任何行動之前,先思考一下:我們當下的內在情緒與外在環境是如何?以及的心理壓力又是怎麼樣?這些食物到底是我們需要的,還是只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很難期望在壓力爆棚時,還可以這麼理性的觀察自己,因此這個習慣就必須從平常開始做刻意練習。接下來,替自己設計一些理想的替代行為,當自己意識到要開始情緒性進食時,可以成功地轉移注意力。例如(令人享受/喜歡的)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同時透過運動可以強化正面的自我認同:我是一個積極而正面的人,而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正向反饋,也可以提升自我的成就感。這也連結作者提出的第三點: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並且堅定立場,強化自我效能。如此,我們就有能力掌控食物,而不是被食物所囚禁!

     

    要妥善控制飲食,一直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我們一直在等待一個藥到病除的解藥,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始終在成功與失敗之間徘徊。透過飲食,我們可以好好的善待自己,也可以帶給我們無止盡的折磨⋯⋯ 真正的瞭解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才有機會與它美好的共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