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應該成為的自己

我們人類時常適應於社會中的某種共構慣習

也許是一種性別上、行為上、思想上的框架與無形的限制範疇

也許是針對某一事件的持有觀點與看法

甚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種切入點、觀念

我們好似都知道應該如何表現、應該說什麼、做什麼、對於某事應該擁有什麼想法、應該站在哪一邊

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於這種集體無意識建構的社會框架所限縮、束縛

卻不認為、沒有認知自己正在被框架、被限制

甘願服膺於社會中的無形規則

欲做出「違背常理」、社會上普遍不肯認苟同、不能接受的行為或思想前

我們會先在自己的腦內過濾一遍

把一些可能「出格」的行為或思想意識先剔除

將不被社會看好、甚至是被認為不正常的一些事物雜質挑揀出來

然後拋棄、塗抹淡化

如果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存在」、哪些是不是「不應該存在的」

就會陷入自我矛盾的不斷質疑當中

身陷於無盡懷疑與向內叩問

在心中反覆考慮、思量、忖度

到底這樣的行為或思想「合不合適」

或到最後直接自設規範、自立限制範圍將自己框起來

認為這樣就能表現出社會上期待的、所能接受的樣子

自己假定、劃設的範圍應該不會差太遠

接著在腦中循環一次(應該是數次)、run過可能出現的情況

模擬可能會發生的場景

「屆時是不是能被世人所接受」

因為即使沒有具體明確的社會規範

我們還是心中會不知不覺得篩選、過濾

並且表現出自己力所能及之下最多人能接受欣賞的樣子與態貌

若在尚未輸出之前

自己就先發現了這個行為好像不太妥當恰適

就會倒退回一步重新修改內容

讓整體更「社會化」

進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走在正當、世俗規範的軌道上的

為了讓自己「變得」更正常合理

甚至不惜偽裝自己

用另外一個面具包裝

並且扮演出自己塑造出來的角色

一個自以為可能會被人喜歡(如果不喜歡至少是能接受、不會討厭)的形象

因為我們都會高度的擔心恐懼、甚至過分焦慮

是否表現出來的樣子人家會無法接受、會嗤之以鼻、唾棄辱罵?

如果身肩重大目標

而這個目標的達成關鍵元素之一是旁人的認可與接受

那自己就會更加深這種自我過濾篩選的概念

整個過程更加緩慢、謹慎、小心翼翼

一切都走在無形的模板、軌道上

絲毫不敢有任何一絲絲的「不正常」與脫序的行為

即使不知道社會上真正的框架與軌道的雛形是長什麼樣子

甚至不確定社會上是不是真的有這種無形的規範與賦予每個人應該要如何表現的角色定位

在真正產出內容之前

就會在心中千迴百轉的預測、預判、臆斷他人可能會怎麼想、如何感受

在什麼東西都還沒大眾所看到之前

就會先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大幅度修改

把所有結構拆散打碎、再重新購築

因此往往導致效率低下

真實的產出並非心中所想所思所感

或者已經大量失真

只剩下僅有的百分之十幾、二十幾是自我表述、展現真我的「原汁原味」

常常已經撇除掉許多自我風格的元素、失去魅力

就只是一味的迎合、套入

甚至是諂媚、庸俗

雖然能最大化的被世界上的大眾所接受、「看得懂」、甚至欣賞

但是這樣的產出是真的自己嗎?

這樣的犧牲、風格刮除的這種代價是自己願意承擔的嗎?

也許社會上根本沒有所謂應不應該、規範框架

有 也是人群集體創建出來的

那就應由人類自己打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