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降伏其心」自然發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降伏其心」是一種端正姿態的自然現象,宛如要在現實中用五體投地,來顯示出對方處於崇高理想的位置。 

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都會認為「降伏其心」要用力、方法或手段等等,讓自己的驕傲與愛好表面的心可以屈服或願意低下卑微,以便讓更美好或新鮮的嶄新事物,甚至是生命可以自然在自己當中流淌,自然就能持續邁向美好,不需刻意與做作。 

但事實並不然,理想會不自覺地在現實中,呈現出它的崇高,而抓緊崇高理想不放的自己,在看見理想成為現實的那一剎那,縱使只是一瑀,縱使還不能永恆,但是姿態已經抵定與確認下來,那就是呈現出自然「降伏其心」後的五體投地。

而這麼做不為其他,只為更好的銜接理想的崇高而已,因為當自己沒把雜念給去除時,自己的存在彷彿就會干擾到其進程與前進的效率,於是願意在心中也五體投地,只為讓理想可以前進,進而成為現實的一部分,因為看見,所以相信;因為美好,所以柔軟。

因此也才懂得為什麼,在現代化的進步社會裡,會開始提倡王陽明的心學、斯多葛主義,甚至連把手放在聖經上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他們學者也出版「為什麼佛學是真的」一書。 

因為「降伏其心」只要看見理想,並確認其崇高的位置後,自然就會把現在的自己降伏,不需要再透過可能會帶來副作用的手段、方法、甚至借助外力,而根本連作用與副作用都完全不瞭解的我們,很多時候就只能承受,但承受後又未必能看見或成功連接理想,所以會導致很多人覺得徒勞而放棄。

而那些看見理想的崇高,並且在心中與現實都端正位置後的人,如果仍然表現出阻礙的態度,也許我們這些一般人,也已經在他的包容範圍裡,那個人認為我們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經由社會的分工與協作、日常的溝通與生活、語言文化的交流與互通。

一想到這裡,就會想用珍惜取代嘲笑,才知道這樣想,也是「降伏其心」,這個邏輯生生不息。 喜歡五體投地,對他人來說就像是在屈服,對自己來說就只是呈現而已。 原來佩服是把象徵著理想崇高,冰清玉潔的玉佩,透過五體投地配戴在自己身上,因此讓世間上的美好與美妙流暢無比,這份流暢感的舒服,又讓自己更佩服理想的崇高,於是生生不息。

avatar-img
29會員
836內容數
看見悲劇,不承認,自己就會成為悲劇。 上天讓人看見悲劇,並不是在打擊由歡喜構成的給予,而是祂需要你在這裡。 不逃避,不怪他人取笑,大家都想更好地前進。所以樂天,因為不僅自己相信上天,上天也相信自己,因此才樂天知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用呼喚來達成彼此相處的這一刻,就是我們最愛的日常。
如果有什麼必須讓美麗的旋轉木馬停息,那就是Breaking news。
透過普羅米修斯與薛西弗斯的銜接,我們終能成為光明。
很多名言佳句,是服膺於不自由,接受某種限制下的運作才誕生的,我們的自由可以更美麗。
用呼喚來達成彼此相處的這一刻,就是我們最愛的日常。
如果有什麼必須讓美麗的旋轉木馬停息,那就是Breaking news。
透過普羅米修斯與薛西弗斯的銜接,我們終能成為光明。
很多名言佳句,是服膺於不自由,接受某種限制下的運作才誕生的,我們的自由可以更美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何順其自然的改變現狀? 我不喜歡的現實, 就不要接受好了。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情緒勒索的要求你將心比心一般都出自一些非常「本位主義」的人口中,他們會不斷的要求你「將心比心」。 但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人他們只會要求你單方面的付出,他們字典裡沒有「將心比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心。 真的會「將心比心」的人會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根本不會開口。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不要去改變世界,只需要去改變自己 我們都以為只要這個社會上的人願意正視自己言行舉止的不合理,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是,政府如果能正視自己政策的不足,他們就會制定出更能讓我們感到滿意的政策,然而現實生活總是會不厭其煩的一直打臉我們,像是試圖在告訴我們不要再癡心妄想的認為這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何順其自然的改變現狀? 我不喜歡的現實, 就不要接受好了。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情緒勒索的要求你將心比心一般都出自一些非常「本位主義」的人口中,他們會不斷的要求你「將心比心」。 但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人他們只會要求你單方面的付出,他們字典裡沒有「將心比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心。 真的會「將心比心」的人會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根本不會開口。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不要去改變世界,只需要去改變自己 我們都以為只要這個社會上的人願意正視自己言行舉止的不合理,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是,政府如果能正視自己政策的不足,他們就會制定出更能讓我們感到滿意的政策,然而現實生活總是會不厭其煩的一直打臉我們,像是試圖在告訴我們不要再癡心妄想的認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