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回到手機本身,不要被各種App迷惑了


raw-image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

在大學心理學系授課超過20年的布朗教授夫婦,透過心理學跟社會學的知識跟研究所得而撰寫了《自我》The Self這本書。

「自我」的研究,實在是社會學跟心理學的基礎。只不過,我們大多是從焦慮、治癒、幸福感等「感受」出發,而忽略掉這個產生感受的「本我」。

話說,我們還真不能只在乎各種App的功能,卻忘了手機本身的容量跟速度才是操作的關鍵。

關於自我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在以下三個範疇:

自我提升偏差

自我表現的文化異同

自尊與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情緒反應。

然後,關鍵中的關鍵,基礎中的基礎就是在糾結,額,「自我」總是很在乎一個根本性的原則:我們希望我們這個人,總是優於平均值。

也就是,自我永遠在在乎,我比大部分的人好。

哇勒,這不就是佛教說的「分別心」。這不就是,我們從小就學會的:敢不敢來比一下?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比較,因為,當我們說我們優於別人的時候,這代表的是:我比你更有價值。我有我的同類,我們跟你不一樣----自我,非常在乎的是價值感跟歸屬感。

人的價值感跟歸屬感,恰恰就是心理學巨擘阿德勒研究的基礎。

接著,作者綜合東西方研究者的報告歸納出:高自尊的人會有更強烈的幸福感。而只要幸福感強烈一點,焦慮感就會少很多很多。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高自尊要怎麼產生呢?是不是又要比較了?

幸好心理學的發展已經好幾代,心理學研究自我的開端就是提醒你。人有「自我」I跟「賓我」Me。我自己看自己,別人看到的我。

人會有感受,也會對別人心目中的我有感受。人可以主觀的看自己,也可以客觀的看自己,更可以主觀或客觀的看別人如何看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高自尊可以不用跟別人比高低,可以自己認為自己是如何就是如何。

自我心理學研究的就是,我怎麼看別人看我。然後,讀完整本書你就會知道,你真不需要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否則,你的人生就是那個四字:綁手綁腳。

但是,為什麼我們還要研究別人怎麼看我呢?

因為,人會希望有延續感跟統一感。人可能會不清楚,自己其實不是自以為的那個人。比如說,你以為你很會演講,很會加入笑話。事實的真像是:並沒有。

整天瘋瘋癲癲的堂吉訶德,曾經吐出許多金句中的一句是這麼說的:「把認識自己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課程。」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