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午後,突然在網頁上看到這本書名,於是到圖書館網頁搜尋這本書,是一本2016年出版的書,彷彿對於這本書有印象,但當時沒有機會閱讀它。今天要寫讀後感到博客來搜尋,發現2023年10月出了暢銷新裝版,看來我當時在網路上看到此書並非偶然,而是我被廣告推播了。不過,看完此書,的確覺得相當值得一看。特別是已經當了6年媽媽的我,書中很多地方都讓我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
本書一開始是描述一位媽媽為了自己的小孩,在紐約上東區幼兒園被排擠的狀況,帶出所謂"貴族"學校的排他性,這跟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的,要讓兒子念公立小學還是私立小學的考量類似,這是身為一位媽媽必經的思考過程。
開頭一度以為這是本灑狗血的"穿著PRADA惡魔"親子版,也以為自己看完本書會需要去投資一咖愛馬仕,來提升媽媽的自我價值,並將這份價值光芒包覆住整個家庭。還好,書的發展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如副標題"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作者以人類學家的角度,親身體驗並將其感受,運用人類學方式分析描述,這讓我這個心理學研究狂熱者讀得津津有味!
書中情境的描述,都可以經由人類學的思維去分析跟破解,人類就是有七情六慾,就是有愛恨情仇,也因為這些複雜的情緒,經由不同的人格特性產出不同的人類面向,而作者以身為一位人類學家,將第一層的感受,第二層的憤怒及不安,第三層的消化和理解,破解不同層次的思考邏輯,幫助自己也幫助讀者去理解身邊遇到的不同人事物。不求感同身受,卻能讓讀者以觀察家的角度去檢視作者所呈現的劇情。
當然,身為一個媽媽,看這本書又會有另一種感受,如何保護孩子,如何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及環境,愛一個孩子需要付出的代價,最後回到如何看待自己;唯有愛自己,才有能力保護自己,保護孩子。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是起承轉合都有不同的故事線,最後是讀者期待的好的結局,卻又是讓人意外的驚喜結局。
以下爆雷
當作者發現自己懷了第三胎,又失去了祂,這一章我真的差點哭了!儘管我沒有類似的遭遇,但舉凡有小孩,經歷過懷孕過程的母親,都能感同身受。知道懷孕的那一刻,聽到寶寶心跳的那一刻,前期產檢是一個月一次,每個月都心繫寶寶是否健康,是否營養充足。做高層次的當下,寶寶是否每一寸都安然無恙,後期每兩周產檢一次,寶寶是否如期長大,孕期可能遇到意外,無論外力或心情。這些種種只有當了母親,經歷過孕程才能懂。
所以不難理解最後作者因為失去第三個孩子,而讓身邊原本很疏離的關係變得緊密,這就是人類。倒也不是要經歷悲劇或創傷,才能開啟人類的同情心,而是一種身為媽媽才懂得親身體驗,而這種感受是無法言語的,惟有共同走過一遭,那心智和心裡的衝擊,才突破了人心最深層的痛和愛。
這是一本可以當小說讀的書,很容易閱讀,又情感細膩。推薦給喜歡看書,也喜歡精品,又身為媽媽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