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49):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通關係要找對門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raw-image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衛靈公卻沒有給孔子一官半職,始終以客待之。

 

王孫賈是衛國大夫,估計在衛國勢力比較大。就對孔子旁敲側擊,向孔子問道:『與其討好奧神,不如討好灶神,這是什麼意思呀?』 奧是房屋的西南角,是古代家裡主人所居方位。古時要祭祀這兩處的神。奧神比灶神尊貴,但灶神比奧神實用。因而,古人總結出『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這句話,就好比今天的『縣官不如現管』。王孫賈假裝不知道,向孔子請教這話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孔子你與其討好衛靈公,還不如討好我。想讓孔子投靠他。

 

這兩位都是『打太極』的高手,說話都相當的含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孔子不願意掉身價,投靠到大夫門下,就拒絕了王孫賈的邀請和條件。但他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回答道,『不是這樣呀!如果得罪了上天,向誰禱告,討好誰也沒有用』。這話當然無懈可擊,但答非所問嘛!。

 

從字面上看,孔子是答非所問。王孫賈問的是這句話的意思或為何如此,而孔子則回答說則這句話說錯了。兩人心領神會。王孫賈是假意這樣問,孔子也明白他的真實意圖,但又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這句話說錯了,『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等於是拒絕了王孫賈的提議。王孫賈自然也明白孔子的意思。

 

這樣說話太累了。只有悟性比較高的人或者成天琢磨這些事的人才能領會。還是政治鬥爭比較險惡的環境所致,因而說話都不直接。這樣,萬一說錯了可躲避被追究責任,或者避免傷了和氣和丟失面子。

 

『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這句話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哲學。中國人從古自今就處於無處不在的各種關係中,離開關係中國人就無法生存。而『通關係』則是一門學問,『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就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通關係的金科玉律。求人辦事送禮,要對路子才成。要找到起作用的關鍵人物,投其所好。不能看表面,以為找領導就行,有時不一定。(這個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018年10月30日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  祭祀祖先時就如祖先就在眼前一樣,祭祀鬼神時就如鬼神就在眼前一樣。『祭如在』,此指祭祖先,給省略了,或不言自明。誰『祭如在』呢?當然是指孔子。孔子參加祭祀時很虔誠、很專注、很投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八佾第三)。  『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典禮,非常隆重。繼位時必須搞一次,然後,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對當時的禘禮十分不滿,以至於不想全程觀看魯國國君舉行的禘禮。看個頭,看完開頭的祭酒,後面的就不想看了,扭頭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儒家學派大師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沒有要爭的事情,但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應該以射箭比賽的方式來爭搶。他主張爭搶應當侷限於正式的技藝比試,比如射箭、寫文章等。此外,孔子還指出爭搶與上尊下卑、上使下順的規則和禮儀相衝突,容易造成混亂。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第三)。  孔子說,『中原周邊的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泛指周邊遊獵民族,包括東稱夷。北稱狄,西稱戎,南稱蠻,是華夏民族對周邊民族的貶稱;諸夏,中原眾國;亡,無。  孔子是個文化中心論者,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  祭祀祖先時就如祖先就在眼前一樣,祭祀鬼神時就如鬼神就在眼前一樣。『祭如在』,此指祭祖先,給省略了,或不言自明。誰『祭如在』呢?當然是指孔子。孔子參加祭祀時很虔誠、很專注、很投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八佾第三)。  『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典禮,非常隆重。繼位時必須搞一次,然後,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對當時的禘禮十分不滿,以至於不想全程觀看魯國國君舉行的禘禮。看個頭,看完開頭的祭酒,後面的就不想看了,扭頭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儒家學派大師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沒有要爭的事情,但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應該以射箭比賽的方式來爭搶。他主張爭搶應當侷限於正式的技藝比試,比如射箭、寫文章等。此外,孔子還指出爭搶與上尊下卑、上使下順的規則和禮儀相衝突,容易造成混亂。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第三)。  孔子說,『中原周邊的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泛指周邊遊獵民族,包括東稱夷。北稱狄,西稱戎,南稱蠻,是華夏民族對周邊民族的貶稱;諸夏,中原眾國;亡,無。  孔子是個文化中心論者,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心齋,是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一個寓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心齋,是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一個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