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
謝謝格友偶希都理的分享,
書中這段【授權檢舉者】的內容,
剛好提到這前陣子我曾有的感觸。
#導師的修煉 之 家庭與經濟弱勢的孩子們
為了「真實」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狀況,
就必須真實地「深入訪談」學生及其家庭的生活細節,包含家庭成員的互動,作息,甚至對話,尤其當判定可能要走到三級輔導(社工、心理師等的專業介入)的時候,要了解的內容更是鉅細靡遺。
帳簿中的款項匯入匯出的原因?
家鄉還有什麼可聯絡的親人?
平時不在家的時候人都去哪?
衣服多久才洗一次?
家長的前段、前前段的婚姻關係及你(妳)與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手足互動?
過年時拿到的紅包是多少錢?
父母離婚的原因為何?
家暴當時你在現場嗎?
……
❦ 我曾經覺得,
他(她)為什麼要告訴我這麼多這麼細有關他(她)家裡的事?
他(她)何必讓我這個外人知道這些事。
我何德何能?
他(她)及家人心裡會不會有點不舒服。
❦ 我曾經感到,
我這個外人憑什麼知道這麼多這麼細他(她)家裡的事?
我為什麼要去知道些事?
我何德何能?
我覺得心理有一點不自在。
尤其抽絲剝繭地通盤理解後,才發覺孩子及其家庭,不符合法規上的協助門檻,而不能接受扶助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非常難過(難堪)。
這種侵犯隱私的審查為家長帶來很大的壓力;
如果不符合社服機構的期望,家長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對生活已經非常艱辛的家長來說,往往不堪負荷。
總之,
務必恰當的拿捏要詢問的問題及問法,
務必小心翼翼地保守這些因為判定需求而必須知道的隱私。
務必全程抱持著正確客觀的態度並彼此尊重,
而且也要提醒「授權檢舉者」不要身心陷其中。
閱讀筆記《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