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史的自我經驗--讀《文藝春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迪克森片語」、「楊德昌」等關鍵字,也難以抗拒,在作者誠心以純熟技藝召喚下(從戒嚴特務到未來電影博物館,甚至到火星,不同的風格操演,彷彿宣示著要為「每一份記憶創造出一個獨屬於此的『說話主體』」),拿出自己的記憶比對,重新閱讀自己內在的「記憶之書」。

引起共鳴自然是創作者的美夢、成功的創作實踐。同時卻是成熟創作者該警惕的。勾起懷舊情緒之後,恍然面對現世,轉瞬發現「情懷」不僅不合時宜甚至貶損(或廉價),而略感尷尬。那麼作為專注於這個小說世界創作者,在途中所承受的困惑,必然是多上好幾倍,而且是在創作間就出現了。最容易產生的疑慮,正是「消費」。這是年輕作者對偉大創作者們的消費嗎?弔詭在於,作者幾乎完美化解疑慮,在貫串諸篇的「靜觀之眼」(是否有點站得略遠些?)所呈現的視野,反倒證成,令人眷戀的人事物,不論是私人的、甚或世代、集體的價值,其實都「無法消費」。

也許正在於創作者的自覺裡,對於「材料」的審慎,小說的基調中,沒有讓情懷凌駕於「對象」本身(譬如某些骨灰級玩家,玩起數十年前畫面尚粗糙的古老遊戲時,會淡淡對地說:「哥玩的不是遊戲,是回憶本身。」),反倒使讀者面對起種種「主題」時(經常是第一人稱的、我們得面對這些人物話語與意識,譬如開篇的廢文青開啟、爾後潛伏在各篇裡低吟的話語),無法不察覺當中的尷尬。彷彿尷尬感是一路上留下的線索,看起小說,不論閱讀怎樣時空與角色(譬如令人眼睛一亮的阿桃),尷尬在哪,創作者心緒本身就藏在哪。

作者清醒著:在擁有越來越成熟的技巧後,作者並不必要去窩匿自己,尤其不易面對的部分。這並不容易。如同一個純熟的面具製作師,如何抵禦就此戴上各種面孔,再也不必面對自己真正的面孔的誘惑。不躲、不藏,但同時也不自戀與不自溺,創作者在此思考,不斷地誕生自己。若說《文藝春秋》首先讓閱讀感到慰藉,是因為創作者與其話語,已經找到一個地方得以共處。作者與他的作品未必不尷尬,然而在此,已經可以面對尷尬時安然而不尷尬了。即使這平衡可能不是永久的。只是在踏向下一步前,總還算有暫時借取來的幸福時光。

我們能夠揣想,用各種不同的聲音說話(已有若干讀者指出其中不少第一人稱的使用產生的效果如何),背後真正的動機,還真的可能單純無比:想找到自己的面孔,與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故事。所以,也或許我們能夠理解,這些偽裝背後,我們所讀到的,可能仍是那個最初受文學感動的卻懞懂無自信的,那個蒼白文青。因此首章與末章的安排,廢材文青面對令他嚮往又同時惶恐的文學世界,那份貫串整本書的倉皇失措,尤其最後複寫上的「這樣也挺好的」,終將默默認份起擁抱書寫的命運:不論如何,作為「這份文學史」當中,即使只是小小的塵埃,也未必不幸福。

同理,本書的諸篇跨度,不光是時空場景,甚至包括語言風格,一再的展演下來,卻準確地讓這本書定位了(如果有注意過作者過去對於定位的思考與焦慮的話)。如同前述的面孔,這樣銘刻出的,是一個「此時此地、屬於這個世代」才能誕生的作品。如果後來我們承認,「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當然,所有的文學史,也就只能是當代的文學史了。顯明的,作者擁有的野心,還是書寫起我們的當代。但,真的只是如此嗎?小說既是虛構的力場,就不可能無視,被書寫的、以及書寫者本身都在這種力量中。或以羅蘭巴特的觀點,小說的寫作,是在主動與被動(作用與非作用)之外的,它屬於「中動式」。簡而言之,就是「透過寫作當中,對寫作本身作用」。關於此,《文藝春秋》(書評已有「史」意)裡,以各種不可能出現在文學史當中的話語(尤其第一人稱的使用),所隱然寫出的「文學當代史」(而且甚至是史學上的「個人史」),其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對自身產生作用。換句話說,修正了、甚至可能消解了這個一次存在的歷史(即「在此的」文學當代史)。於是懸置在虛構與對虛構的否定上,當代與對當代的否定上,履踏在輕盈與沈重、空虛與充實間。虛構文學史,亦即虛構文學當代史,完成在「文藝春秋」名字下,對於自己經驗的虛構。

所謂經驗是什麼呢?即文學經驗。不斷爬梳資料,指向的是內心文學經驗心靈史。經驗,如阿甘本所說:「如今要探討經驗的問題首先必須承認我們再也無法得到它。任何想在今天恢復傳統經驗的人都將面臨自相矛盾的境地。」無法再得到了,重複地去觀看,譬如瑞蒙卡佛、聶華苓、黃靈芝、袁哲生。對於他們的人生,我們都無法再多做什麼,甚至遺憾的,對於他們的「文學經驗」,能否藉此多瞭解一些,我們都得保守以對。但最終,我們仍可藉由反覆閱讀,去取捨形塑記憶,以及,繼續寫下去,於是我們有了這個作者與這本書。


回過頭來,《文藝春秋》執著的「創作者意識」,若讀者願意在閱讀後多停留一些,不難遇上同樣一堵牆:作為創作者,或更窄仄一些,台灣的創作者,宿命地遭遇各種挫折與貧脊環境,卻又因此開出的美麗花朵。但問題在於,以各種構思,重述了這些「牆」與在此緣邊掙扎、擠迫、拗折、頑強、遺憾的身影,進而感知到小說的說話主體自身在碰觸材料時所碰到的「牆」,那麼,這本書,想說的還有什麼呢?意思是,無論多次重述了各個作者珍視的創作者的牆,或是最終整本書構成了作者的牆(一種萬里長城?),有沒有之外的,關於可能性的存在,在如此細膩巧思的展現各種不可能之後?

我們或許就能去期待,末尾借取的「這樣滿好的」,投射在將來不得不繼續的書寫畫布上,會有什麼景象。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
《莒哈絲最後的情人》的導演重現了 1982 年的那場訪談。以直率、甚至粗糙、不掩飾的方式呈現,包括鏡頭在訪談者與受訪者間游移的晃動、受訪者面對錄音機與受訪的不自在、話語欲言又止的中斷與停頓,還有更多或長或短的,兩個人之間的尷尬沉默。我們透過訪談聽到的,是莒哈絲化的主體。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開始閱讀《青蚨子》。首先是古典式的大量短句,悠悠喚起一種古老漢語詩歌情懷的「風格」。然而,以「物質」而言,它是本厚重的小說。短語長書,予人之印象不是經年累月縫接起的、如捲軸的連續性書寫,反倒像是某件物事摔落在地後,無限的裂解到碎屑以如星點般閃現的整體圖景。雖以書寫的實踐而言不可能,但,成就這麼長
《莒哈絲最後的情人》的導演重現了 1982 年的那場訪談。以直率、甚至粗糙、不掩飾的方式呈現,包括鏡頭在訪談者與受訪者間游移的晃動、受訪者面對錄音機與受訪的不自在、話語欲言又止的中斷與停頓,還有更多或長或短的,兩個人之間的尷尬沉默。我們透過訪談聽到的,是莒哈絲化的主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歐麗娟:「中國文學不是一個所謂「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的真空存在」,它事實上背後牽連整個社交需要,然後寫作出來的東西。」
Thumbnail
歐麗娟:「古詩十九首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第一次集中地表現「歎逝」的主題,更把這種大自然生滅的特性,擴張成其本質。」
Thumbnail
歐麗娟:「詩是時間性的藝術,必須在時間當中逐步呈現內容。畫是空間性的藝術,一次性展現,詩不能用畫的方式來呈現。詩不能描寫美的狀態,而要寫美的效果、影響、震撼力。」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先總統 蔣公在剿匪戰爭的緊要關頭竟不幸逝世!蔣總統 經國是如何打敗共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的?欲知中華民國在平行宇宙的命運如何,本文不可不讀!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歐麗娟:「中國文學不是一個所謂「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的真空存在」,它事實上背後牽連整個社交需要,然後寫作出來的東西。」
Thumbnail
歐麗娟:「古詩十九首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第一次集中地表現「歎逝」的主題,更把這種大自然生滅的特性,擴張成其本質。」
Thumbnail
歐麗娟:「詩是時間性的藝術,必須在時間當中逐步呈現內容。畫是空間性的藝術,一次性展現,詩不能用畫的方式來呈現。詩不能描寫美的狀態,而要寫美的效果、影響、震撼力。」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先總統 蔣公在剿匪戰爭的緊要關頭竟不幸逝世!蔣總統 經國是如何打敗共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的?欲知中華民國在平行宇宙的命運如何,本文不可不讀!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