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60):為仁的難和易—為仁之道,貴在堅持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raw-image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兩個意思似乎矛盾。歷來解釋都沒有將兩個意思理順。其實,孔子的意思是,一天為仁很容易,但好仁,長期為仁則比較難,非常少見。就如毛主席所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孔子說:『我沒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好仁者,達到了極致,不能再好了;而惡不仁者,在為仁時,不使不仁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有打算一天努力行仁的嗎?我還未見過毅力不足而堅持不下來的。也許這種人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力,指毅力。

 

孔子將為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好仁,喜歡做好事;二是惡不仁,絕不做壞事。好仁者的層次要高於惡不仁者,所以說『無以尚之』,再也沒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了。

 

但孔子又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這裡的『之』,毫無疑問指『仁』,當然也可以引伸到其它方面,如知識和技藝等。那等於說在『好仁』之上還有『樂仁』。知道仁瞭解仁不如好仁,好仁又不如樂仁。『知』和『好』好區別,那『好』與『樂』有什麼區別呢?我以為『好』要寬泛些,喜歡做某事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喜歡做事的結果,會得到稱讚或獎賞,如雷鋒做好事可能是為了得到表揚,又如喜歡學習或練習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二是喜歡做事的過程。『樂』就只是喜歡做事的過程,在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樂趣。或者說做好事的樂趣本身就是獎賞。雷鋒做好事也可能是能從中得到快樂,人確實能從幫助他人中得到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從解決學習和工作的難題中而得到快樂。 當然,也可能兩個原因同時存在,既為了結果也為了過程。因而,『樂』是『好』的一種,『好』包含了『樂』。『好仁者,無以尚之』也說得過去。但如分而言之,『好』就僅指因為結果而喜歡做某事。

 

孔子說這兩種人,『好仁者』和『惡不仁者』,他都沒見過。說明在當時,以孔子的準則這兩種人很難得。『好仁』就會長年如一日地行仁,『惡不仁』也是如此。『日日行,月月行,年年行』。孔子也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衛靈公第十五)。衛靈公第十五篇中多了『已矣乎!』三句話意思相近。孔子哀歎道,『這世道完了,我未見喜愛仁德如喜愛女色的人呀!』意味人們貪戀女色而輕視仁德,世風日下。朱熹據《史記》推測,認為孔子此言是譏諷衛靈公貪戀他的妃子南子的美色。『史記:「孔子居衛,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醜之,故有是言』(朱熹《論語集注》)。『色』指女色,但也可泛指一切令人沉迷的美色和物欲。

 

前面都是說『好仁』和『惡不仁』之難,後面則說『一日為仁』之易。孔子認為,一個人行一天仁不難,沒有見過努力行一天仁都不辦不到的人。可能也有,但他從未見過。或許是太鬆懈或頑劣了。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仁德原是本心,行仁完全取決於自己。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仁遠嗎?只要我想行仁,仁就會來到』。

 

孔子用堆山填坑為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第九)。

 

孔子認為為仁和為仁完全取決於自己。『譬如用土堆山,就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完全歸於自己;又譬如將地填平,雖然只倒了一筐土,然後接著填,那也是我自己要繼續幹。』 

 

但要長期堅持為仁,大多數人都很難堅持下來。

 

例如,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第六)。

 

冉求即冉有。廢,停止的意思;女,通汝;畫,劃界自限。估計冉求對孔子之言不盡苟同,孔子對冉求的表現有所不滿。冉求有所察覺,於是對孔子解釋:『我並不是不喜歡老師您的教的為仁行仁的道理,只是自己的毅力不夠,堅持不下來!』孔子就說:『毅力不夠,確實必定半途而廢。但你的問題並不是如此,而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低了』。孔子認為冉求尚有餘力,在為仁行仁上能比他目前更進一步。俗語說,『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但冉求卻沒有竭盡全力,『能挑千斤擔只挑八百八』。

 

而顏回就堅持的久些。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孔子因此讚揚道:『顏回呀!能做到其心三月不違背仁道。其餘的學生就只能做到一天或頂多一個月就不行了』。

 

總之,孔子認為短時間為仁行仁比較容易,人人都可努力做到;但長期為仁行仁則比較難,毅力不夠就做不到;而『好仁』和『惡不仁』,長年累月為仁行仁則更難,他沒見到過這樣的人。仁取決於自己,一時為仁很容易,但貴在堅持不懈。

 

孔子的這些看法,在今天還是很適用的,做什麼事都是這個理。但是道理準則有了變化。現代社會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最高道德準則,以『忠孝悌』為核心的仁道不應當再是道德準則。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三)。 管仲大名鼎鼎。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齊國國相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三)。 管仲大名鼎鼎。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齊國國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語句 子曰:「君子不器。」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贈書 諮洽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名叫劉仁的村民,他以其慈悲和仁愛的品德聞名於村中。每當有人遭遇困難,劉仁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盡力幫助他人。他的仁心善舉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語句 子曰:「君子不器。」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贈書 諮洽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名叫劉仁的村民,他以其慈悲和仁愛的品德聞名於村中。每當有人遭遇困難,劉仁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盡力幫助他人。他的仁心善舉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