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再這樣,下次不帶你來了!」隱藏的負面影響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傍晚和粉圓媽一起去採買晚餐的食材,超市像是鬧區般,每條走道都是滿滿購物的人潮,當中有不少是爸爸或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的組合。

但我卻在不同的三條走道,聽見三對不同的組合:媽媽和女兒、爸爸和兒子、阿嬤和孫女,都說出了相同的一句話:

「再這樣,下次不帶你來了!」

這句話其實蠻常聽到的,說的人或許是因為孩子做了某些不良行為,而自己希望孩子可以乖乖聽話,卻不會發現這句話其實隱藏了四個負面影響:


一、信用破產

下次還是會帶孩子來,所以大人在孩子心中的「信用」也就一點一滴地消失。

沒有大人會希望孩子不被自己所信任,但很多大人卻往往在生活、言談、行為中,傳遞出「說話不算話」的訊息。

於是孩子很難真正相信大人,而沒有信任做為基礎的親子關係,就很難走向合作與共好,雙方總是互相猜忌、甚至爾虞我詐。

「言出必行、謹言慎行」是我們給自己的期許,在話要說出口之前多停留三秒,讓理性的自己快速判斷是否能夠做到?或是已經說出口的話,就必須要溫和而堅定地去執行一次,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修正。

信任,是所有人際關係中的基石,千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壞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二、權力鬥爭

因為這是一句威脅的話語,容易讓孩子陷入「權力鬥爭」的錯誤目標無法自拔,於是孩子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造成大人必須用更重的責罰。

孩子愈來愈精明,當他們知道這句威脅是一枚「空包彈」並不會真正執行時,孩子是會反擊的,因此行為會更加誇張,大人愈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孩子反而更要去做,最後大人就只能大罵孩子、甚至是出手打孩子,用自己的威權暫時震攝住孩子,然後,親子關係的裂痕就更深了。

也有的孩子會在人際關係上模仿大人的威脅,所以「再這樣,下次就不怎麼樣」的照樣造句在孩子的人際關係中就經常出現,也連帶影響孩子的交友,甚至讓孩子成為團體中的小霸王。

陪伴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才是大人要最重視的議題,如果自然結果無法接受或承擔,就需要設計有邏輯性的合理結果。如果孩子在超市的行為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影響,的確「下次不帶你來」是一種可行的合理結果,但大人必須要確定能夠執行,學齡前的孩子留在家裡也要有其他人可以照顧。


三、關係雙輸

每個孩子(大人也是)都需要有人愛、有權力、有價值、有能力,因此若在生活當中,孩子總是感受到大人掌握大權,而自己沒有作主的權力時,容易激起孩子與大人的「破壞報復」的錯誤目標,孩子會在吃、喝、拉、撒、睡、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層面遍地烽火,走到這一步的親子關係,對大人和孩子都是辛苦和雙輸的。

在生活中適時適量的「賦權」給孩子(也不是兩手一攤的把所有權力丟給孩子)是相當重要、也需要大人的智慧的。以超市採買為例,可以提供一定預算或是某些類別的物品,交由孩子作主決定要買什麼,一方面孩子有了作主的權力,另一方面,在挑選的過程中又能提供成長的能力,然後幫家庭採買則會讓孩子感受到貢獻的價值。


四、有條件的愛

每個孩子(大人也是)都需要最親近的人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犯了什麼錯,最親近的人仍然願意接納他、關心他、愛他,然後陪伴他一起面對錯誤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行為結果)。

這句威脅的話語聽在孩子耳中,就印證了「我這樣,你就不愛我」,而有條件的愛是孩子最大的恐懼,因為他們會很害怕被遺棄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大人會覺的這句話很有效,那其實是孩子怕被大人丟下,所以只好委屈求全、乖乖投降呀!

長期下來,孩子會發展出討好的性格、或總是要吸引過度關注,也會害怕獨處,甚至連自己玩都持續不了多久。


從生活中和孩子分工合作

超市的採買是可以甜蜜幸福的,在出門前先和討論採購清單,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幫忙找尋或拿取架上的物品、幫忙看價錢、幫忙推推車(但必須跟在大人身旁,太多孩子把推車當賽車了)、幫忙結帳、幫忙放進袋子裡、幫忙提袋⋯⋯等。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avatar-img
36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能幸福學院 的其他內容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他們分享「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任何人(包括家人)都不能碰觸你的身體」這樣的觀念,以及當對方未經同意碰觸他們時,「可以嚴正的拒絕對方(包括家人)」。
使用「我訊息」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沒那麼生氣了(因為使的是上層腦而非下層腦),對方也因為不是充滿指責的「你訊息」,可以放下對立和故意,真正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行為。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在談「HOW 如何教養」之前,我們要先確定「WHERE 教養的目的地」是哪裡?就和我們要去旅遊之前,也不會先決定交通工具,而是要先知道要去哪裡旅遊,才能再來判斷要如何前往。
因為經營親子團體,我認識了好多爸爸,當中真的有許多爸爸和我當年的想像一樣:辛苦賺錢、認真工作、爆肝熬夜、開創事業,卻在功成名就的過程中,漸漸地和家庭、和孩子的距離愈來愈遠⋯⋯
「建立在恐懼感之上的,不是真的規矩」,我們將孩子的玩具撕毁丟掉,孩子會痛哭的心理因素,不僅僅是覺得自己的玩具毁壞消失,更大的因素來自於孩子依附的父母,以自身的權力甚至是暴力,摧毁了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感,孩子恐懼玩具消失、更恐懼和父母的依附感崩解。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他們分享「沒有經過你的同意,任何人(包括家人)都不能碰觸你的身體」這樣的觀念,以及當對方未經同意碰觸他們時,「可以嚴正的拒絕對方(包括家人)」。
使用「我訊息」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沒那麼生氣了(因為使的是上層腦而非下層腦),對方也因為不是充滿指責的「你訊息」,可以放下對立和故意,真正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行為。
很多大人的童年經驗,覺得規律的時間是一種枷鎖、禁錮、限制,因此潛意識中就想要突破時間的規律。
在談「HOW 如何教養」之前,我們要先確定「WHERE 教養的目的地」是哪裡?就和我們要去旅遊之前,也不會先決定交通工具,而是要先知道要去哪裡旅遊,才能再來判斷要如何前往。
因為經營親子團體,我認識了好多爸爸,當中真的有許多爸爸和我當年的想像一樣:辛苦賺錢、認真工作、爆肝熬夜、開創事業,卻在功成名就的過程中,漸漸地和家庭、和孩子的距離愈來愈遠⋯⋯
「建立在恐懼感之上的,不是真的規矩」,我們將孩子的玩具撕毁丟掉,孩子會痛哭的心理因素,不僅僅是覺得自己的玩具毁壞消失,更大的因素來自於孩子依附的父母,以自身的權力甚至是暴力,摧毁了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感,孩子恐懼玩具消失、更恐懼和父母的依附感崩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 🔥 在接送兒子下課後和妹妹一起到超商坐坐 先是一起吃吃喝喝放鬆一下🥰 再請兒子完成作業 ✍️ 而同時剛好寶妹也想寫自己的學習本 📚 我就在一旁協助指導完成 🙂✍️ 過程中,當發現雙寶可能有要放棄的時候 我試著提醒在之前親子共讀看見的內容 並且耐心笑笑說出:
Thumbnail
中國式父母神奇之處: 你跟他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你跟她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這本書集結了黑幼龍老師,30年的育兒智慧,並提出了影響孩子一生的觀點,強調性格、包容、思考能力、自信等方面的培養對孩子的重要性。文章讀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於孩子的學業可以稍稍放手,閒暇時刻,讓孩子多玩一些也無妨。想法改變後,親子關係也變得更為輕鬆、和諧和愉悅。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 🔥 在接送兒子下課後和妹妹一起到超商坐坐 先是一起吃吃喝喝放鬆一下🥰 再請兒子完成作業 ✍️ 而同時剛好寶妹也想寫自己的學習本 📚 我就在一旁協助指導完成 🙂✍️ 過程中,當發現雙寶可能有要放棄的時候 我試著提醒在之前親子共讀看見的內容 並且耐心笑笑說出:
Thumbnail
中國式父母神奇之處: 你跟他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你跟她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這本書集結了黑幼龍老師,30年的育兒智慧,並提出了影響孩子一生的觀點,強調性格、包容、思考能力、自信等方面的培養對孩子的重要性。文章讀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於孩子的學業可以稍稍放手,閒暇時刻,讓孩子多玩一些也無妨。想法改變後,親子關係也變得更為輕鬆、和諧和愉悅。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