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潭秀國中跳樓事件談「自足」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台中市潭秀國中一名疑患有思覺失調的二年級李姓女學生,因自覺無法畢業,從2樓教室走到4樓跳下,校方緊急送往台中慈濟醫院急救。據了解,李女自上週起拒絕服藥,昨主動與家長表明要到校上課,不料因校內舉行畢業典禮,充滿歡樂氣氛,可能因此受到刺激,疑因懷疑自己可能無法畢業,便自4樓的教室跳下。」


我們如何想像一位正直荳蔻之年的學生,會有輕生的念頭?回想你我過去的中學時代,中學生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倒不是說那時候舉行了第幾次的直選總統或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世界政經事件。而是,一個國中生最關心的東西是什麼?成績進步了幾名、喜歡的人今天做了些什麼、與朋友聊最近看的體育或影劇八卦、煩腦青春痘怎麼樣可以少一點等等;家庭與同儕之間的關係。中學生的世界很單純、卻也很狹隘,是非判斷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導致價值觀很容易隨外在世界影響。國中生就是繞著這樣的東西運轉下去,直到某天遇到了可能讓其無法再繼續繞行的理由,然後,跌倒、成長、再跌倒、再成長。但是這個前提是,我們依然持續繞行,而我們的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知道,世界是不斷改變的,而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單方面能夠決定的,例如我永遠可以愛一個人,但是那一個人卻不一定也要愛我。


這起跳樓事件或說自殺未遂事件,突顯的不僅僅是一位國中生的心理價值扭曲,更大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從小就灌輸了一種和他人「比較」的價值觀。你可以說她太傻了,現在國中畢不了業還是能夠用肄業證明念高中,高中肄業了也能夠念大學,甚至只有國中畢業也能夠直接念碩士(吳寶春)。但是,就算畢業了又保證了什麼?在學校、甚且整個社會描繪的成功藍圖之下,真的保證了什麼嗎?人生只要成功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嗎?


如果我們活著的價值是依靠於外在的事物,那麼我們是否成功、是否幸福、是否快樂等所追求的價值感受,都會建立在外在事物之上,而這將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當沒有了外在事物的鼓勵或肯定,我們便沒有辦法「自我滿足」。而這之間的矛盾,使得我們感到失敗、失落、恐懼、價值矛盾、自我懷疑等情緒。人生的路從來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套一句台大葉丙成教授所說的:「人生沒有勝利組,所謂勝利,是因為競賽才會有,但人生不是競賽,何來誰勝誰負之說?」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我應該是什麼,也只有自己能夠找到自我人生正確的答案。


今天不管幾歲的人跳樓自殺,重點是,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都會不斷面臨挫折;情感上、事業上、家庭上、學業上等等的挫折。不管有錢人或窮人都有其挫折和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但多數時間,我們只想著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失敗,卻很少學著如何走出失敗、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或許不該稱為失敗,如果失敗也是建立在他人等的外在價值,更貼切一點,我們或可稱為不如意或者導致某種情緒上痛苦感覺的原因)做為一個平凡人,我也許這輩子無法達到檯面上所謂的「成功」,但是我的人生一樣能夠不需要經由成功來肯定自己;可以從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進步(從自我能力肯定自我)、自己有沒有經由思考達到不斷毀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價值成長(從精神世界肯定自我)等過程,享受自己不斷追求的自我,而不是如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人生就是一團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將人生的目標建立在有限的物質世界,囿於物質世界的有限而永遠無法滿足無限的慾望,便會感到種種痛苦與無聊。唯有將人生目標建立在無限的自我能力、價值上的競爭,我們才能夠在自我成長中得到不斷向前的動力。


自足,是目前社會普遍欠缺的,在我們的教育理,從小就是以一個與他人競爭、用分數、數字、物質條件為衡量工具、為手段的評量方式,去形塑、評斷一個人的價值,你可以說它科學、客觀,但就因為科學、客觀反而形成單一價值標準,忽略了每個人的獨立性與可能性。價值,永遠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老闆、社會所賦予的,當我們去找一份工作,應該問的是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公司是否能夠培養我獲得相關的能力,然後享受往理想自我前進的每一步。

參考資料:

歡送學長姊畢業 台中國二女跳樓重傷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615/716906.htm

畢業典禮憾事 歡送完學長姐後竟跳樓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30232

2016/6/18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日前輔大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教授在臉書上表示,今年輔大哲學系有五成的學生申請轉系,目前全系120人,往年轉系人數約15~20人,今年確高達57人。尤主任感到無奈的是,57人中,包含申請入學者28人、繁星計畫者1人、他系轉學生1人。這群當初經由「面試」而進入哲學系的學生,在面試的當下說著多喜歡哲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日前輔大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教授在臉書上表示,今年輔大哲學系有五成的學生申請轉系,目前全系120人,往年轉系人數約15~20人,今年確高達57人。尤主任感到無奈的是,57人中,包含申請入學者28人、繁星計畫者1人、他系轉學生1人。這群當初經由「面試」而進入哲學系的學生,在面試的當下說著多喜歡哲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從四月底到現在,我站上學校的女兒牆2次,差點爬上圍牆一次。不是我在編故事,是真的。 我不知道,我寫出這樣的事會有什麼後果,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很自私吧?但我不是,真的不是,我絕非沒有依戀的事物;也絕非沒有一絲絲希望,我只是太痛苦了,痛到寧願用未知來解脫。 我14歲,卻被學校通報自殺未遂3次。老實講,
這社會就像是宋明理學最後:「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般偽善。 這個學校當初學生被霸凌沒有介入,現在要募款實在是... 客人是個案的接觸者,她說這學生已經全身骨頭多處斷裂,現在這種樣子還要救回來,也像植物人一樣躺著有意義嗎? 其實客人說這些就不用急救了,這個家庭負擔不起了。 她已經
昨天高雄發生了一件憾事,有位小五的學生早上上學前跳樓自殺了,當然真正的原因我們不會知道,其實過客一直在想為什麼要有考試這制度?有些家長很在乎成績,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其實過客兒子國小一路到大學畢業,對他的成績我一向都不要求的,我反而覺得態度比較重要° 在過客弟弟的身上,我看到了並不是要有高學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2024/3/4在高雄發生一起高職生跳樓事件,並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文章探討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特別關注特教老師的工作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呼籲增加對教育體系和特教知能的支持,並提出對情緒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人生真的很難也有很多挑戰,每天都有不斷無法預測的新事件發生,考驗我們的心志…… 2024元宵還未過呢!有人或許還沉浸在年味中。但伴隨新年而來的訊息首先是:同學的女兒從住處14樓頂跳樓輕生……那是位三十初頭歲的孩子,一路來成績優異又貼心懂事。努力準備數年,好不容易高考通過,分發教育局才
Thumbnail
「本文章恐會引起部分人不適,請斟酌觀看;此外本文不批評自殺,但也不鼓勵此行為。若有心理相關需求,建議先洽專業人士協助。」 當事人背景 以目前各家的新聞報導來看是當事人的狀況是 1.有憂鬱症,剛看診完之後失聯 2.被學校列為輔導個案 3.似乎有遭父親辱罵(為尊重當事人故不放截圖)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繼續閱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女主角在探討學生自殺的原因時,也回顧起自己在十七歲那年生無可戀,打算在十七歲的最後一天自殺,可是卻遇見一個人,讓她錯過了自殺的時機,不小心長成了大人。 許多年後她跟母親吵架,母親問她盡了什麼女兒的本份,她差點就脫口而出:「活著。僅僅是在這個不屬於我的人生選擇活下去
Thumbnail
學校流傳有位女學生因為學長腳踏兩條船並且始亂終棄 !女學生一時想不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從四月底到現在,我站上學校的女兒牆2次,差點爬上圍牆一次。不是我在編故事,是真的。 我不知道,我寫出這樣的事會有什麼後果,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很自私吧?但我不是,真的不是,我絕非沒有依戀的事物;也絕非沒有一絲絲希望,我只是太痛苦了,痛到寧願用未知來解脫。 我14歲,卻被學校通報自殺未遂3次。老實講,
這社會就像是宋明理學最後:「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般偽善。 這個學校當初學生被霸凌沒有介入,現在要募款實在是... 客人是個案的接觸者,她說這學生已經全身骨頭多處斷裂,現在這種樣子還要救回來,也像植物人一樣躺著有意義嗎? 其實客人說這些就不用急救了,這個家庭負擔不起了。 她已經
昨天高雄發生了一件憾事,有位小五的學生早上上學前跳樓自殺了,當然真正的原因我們不會知道,其實過客一直在想為什麼要有考試這制度?有些家長很在乎成績,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其實過客兒子國小一路到大學畢業,對他的成績我一向都不要求的,我反而覺得態度比較重要° 在過客弟弟的身上,我看到了並不是要有高學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2024/3/4在高雄發生一起高職生跳樓事件,並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文章探討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特別關注特教老師的工作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呼籲增加對教育體系和特教知能的支持,並提出對情緒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人生真的很難也有很多挑戰,每天都有不斷無法預測的新事件發生,考驗我們的心志…… 2024元宵還未過呢!有人或許還沉浸在年味中。但伴隨新年而來的訊息首先是:同學的女兒從住處14樓頂跳樓輕生……那是位三十初頭歲的孩子,一路來成績優異又貼心懂事。努力準備數年,好不容易高考通過,分發教育局才
Thumbnail
「本文章恐會引起部分人不適,請斟酌觀看;此外本文不批評自殺,但也不鼓勵此行為。若有心理相關需求,建議先洽專業人士協助。」 當事人背景 以目前各家的新聞報導來看是當事人的狀況是 1.有憂鬱症,剛看診完之後失聯 2.被學校列為輔導個案 3.似乎有遭父親辱罵(為尊重當事人故不放截圖)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繼續閱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女主角在探討學生自殺的原因時,也回顧起自己在十七歲那年生無可戀,打算在十七歲的最後一天自殺,可是卻遇見一個人,讓她錯過了自殺的時機,不小心長成了大人。 許多年後她跟母親吵架,母親問她盡了什麼女兒的本份,她差點就脫口而出:「活著。僅僅是在這個不屬於我的人生選擇活下去
Thumbnail
學校流傳有位女學生因為學長腳踏兩條船並且始亂終棄 !女學生一時想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