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傅柯》談如何寫好一本思想家的自傳

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思想家自傳最佳範例 #聽說翻譯了6年 #明年適逢傅柯逝世40週年正是時候再次認識這位天才哲學家

#思想家自傳最佳範例 #聽說翻譯了6年 #明年適逢傅柯逝世40週年正是時候再次認識這位天才哲學家



  剛好這學期修了雅嫺老師開的「傅柯《詞與物》」、剛好上週確診待在家、剛好手邊有這本去年出版厚達五百多頁的《傅柯》自傳。以結構主義來說,便是剛好有了「空格」,讓筆者有機會滑動(閱讀、行動)與該自傳相遇。


  關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十個冷知識:


1. 從小對歷史感興趣。


2. 考了兩次才考上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高師),第一次筆試差一名(101)進不了口試。


3. 曾明白表示極度痛恨團體生活,高師時期,幾乎成為大家一致厭惡的對象。


4. 為了直接閱讀海德格的作品,開始認真學習德文。


5. 曾加入共產黨(1950年),待了三年左右,因共產黨排斥同性戀且視之為資產階級敗德的惡習、墮落的象徵而退黨,在波蘭生活之後轉為反共。


6. 閱讀,寫作,教學,幾乎終生都沒有改變;國家圖書館可說其一生度過最多時間的地方之一。在瑞典的長夜,每天寫作五到六小時。


7. 喜歡喝酒、喜歡讓學生困惑(提出問題後,在一片寧靜之下才娓娓道來)。


8. 在瑞典時,沒有一晚不聽《郭德堡變奏曲》(Variations Goldberg)。


9. 上台前,恐懼極了,全身冒汗,扭絞著手。可是只要一走進教室,就完全進入狀況。


10. 對美國已經發展起來的同性戀世界十分熱衷,之所以喜歡男同性戀場所,因為可以將身份證留在更衣室裡(在美國較少人認識傅柯)。


  如何寫一本思想家的自傳,本書提供了最佳的範例。筆者很少看自傳,原因很簡單,因為成功是無法複製的,看再多的自傳、知道再多成功的方法,也不會成功。然而,並非表示思想家的自傳就同樣不重要,恰恰相反,正因為思想家自傳與一般自傳、甚至與其著作存在著差異,故更應該多閱讀思想家自傳。


  何謂一般自傳與思想家自傳的差異?一般自傳按照時間序編寫,重視的是主角與重要的人事物所形成的歷史事件。藉由歷史事件的描繪,凸顯主角的獨一無二,多少帶有主角中心、神格化、英雄化的立場。《傅柯》同樣有著主角中心、神格化、英雄化的書寫立場,然而,這是「自傳」作為一種文體不得不的結果與立場。傅柯無庸置疑的是一位天才哲學家;兩次即考上高師(德希達考了三次),44歲即成為法蘭西公學院教授(同梯的競爭對手有呂格爾、貝拉瓦勒)及其原創性的理論。重點不是凸顯他的天才(當然現在台灣很多天才都跑往醫科、電資領域,一方面凸顯重理輕文、實用主義的文化,另一方面浪費天才作為思想家的可能),而是我們缺少一本真正有用的、能反思的、凸顯被遺忘的思想力量的思想家自傳。


  若說思想家的思想都在其著作裡,那麼想理解思想家之思想,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不就是直接閱讀其著作嗎?是的。然而對於一般非哲學背景、非該思想研究者而言,直接閱讀思想家著作相對艱澀、難以親近、門檻較高,而思想家自傳便提供了思想家著作之外另一種接觸、普及、認識其思想的途徑。


  哲學系所一般較不重視哲學家的生平,會介紹,但只是輕輕帶過。因為重要的是其思想,而非其是否結婚、是否有情婦、唸了什麼學校或做什麼工作等無關思想內涵的八卦。然而,思想家自傳除了易讀性外就完全不重要嗎?其與思想家著作的關係是什麼?


  思想家自傳並不等於其著作,著作也並非就是思想家的自傳。是否有某種思想、某個面向僅能透過自傳,以整體、立體的視角凸顯出來?這是思想家自傳不同於著作之處,也是其困難之處。作者除了必須閱讀思想家著作,即串連、釐清理論之間的「內部」關係外,更要反應思想的「外部」,即當時主流思想與欲解決的哲學問題,如:當時主流的哲學思維,為黑格爾哲學,其被視為哲學現代性的奠基者。或戰後法國哲學的問題之一是調和馬克斯主義與現象學。另該思想受何種思想影響(因),其思想又產生何種影響(果),在同儕間又如何評論、評價等。如:杜梅齊勒(Georges Dumézil, 1898-1986)對傅柯的影響是某種榜樣;做研究時嚴謹和耐性的榜樣、興趣廣泛的榜樣、及對檔案縝密關注的榜樣。


  「哲學思考是永無止境的實踐:哲學思想是某種運用非哲學的方式,但是要始終處於最貼近非哲學之處,貼近非哲學與存在連結之處。」


  相較於正式出版、經過精緻化的思想家著作,思想家自傳之思想較為粗糙,卻反而更有活力,呈現其行動與理論的關係,這也是傅柯被稱為入世的哲學家的原因。如:傅柯在完成博士論文《瘋狂史》之前,曾在精神病院和監獄從事心理學家的工作。或傅柯在法蘭西公學院任教時,同時參與許多政治活動。即將思想的理論一方面提供方法分析跨領域的專業(精神醫學、心理學),另一方面透過實際的觀察與經驗,思考其理論的普遍性、本質性、根源性。如:傅柯從精神醫學的語言、致力否認瘋狂根本的他異性,觀察到瘋狂的沉默與歷史;瘋狂並非自然現象,而是僅存在人類文明的現象,從瘋狂過渡到非理性,從瘋狂是某種特質的年代過渡到瘋狂融入精神失常者的群體之中的年代。非理性只有先成為被排除的對象,才能成為知識的對象、感知的對象。


  「傅柯不曾定義瘋狂,瘋狂並非某種必須重新尋回其歷史的某種認識的對象;或可說瘋狂恰恰就是這種認識本身:瘋狂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可變動的意義,或許依隨時代而異質。傅柯一向只將瘋狂視為某種功能性的現實:對他而言,瘋狂是由理性與非理性、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所組成的一組配對的純粹功能。」


  「不定義」很有傅柯的風格(或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因為他的出發點首先是行動而非理論。如:傅柯認為,我們已經決定了什麼是政治,我們就會讓知識活動與政治辯論變得貧脊。於是在《性史》中,傅柯去檢視我們談論性的這個事實,我們談論性的場所和觀點,性落實為言說的運作過程等。他感興趣的始終是反面的答案,即社會是透過何種排拒體系,消除什麼人,創造何種劃分,透過何種否定和拒絕的手段,才得以運作?


  綜上,傅柯作為一位具有原創性的哲學家,即其研究的「思想體系史」,提出在哪個時刻,人成為知識的對象?(某種「知識型」,歷史的先驗條件使然)、何謂主體與語言(結構)的關係?(語言的存在只有在主體的消失之中才會為其自身顯現)、如何建構一部不帶人類性質的歷史?(保留思想,同時去除主體)、創造力如何可能?(只有從一個規劃體系出發,才會有創造力)、何謂知識?(知識非理論而是日常實踐)等問題。之所以具有原創性在於,提出這些問題或可能的答案,是跨時空、跨歷史的,即便放在今天,依然生猛有力。可惜傅柯英年早逝(58歲),若高壽的話活到現在也是有可能的,很好奇若傅柯還在世,會再提出什麼樣的理論及對世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思想家自傳,一方面看見思想家立場的轉變與成熟,如:傅柯認為一部理論作品不該跟作者的人生有所牽扯。然而,在《詞與物》大賣並成為一種時尚後(人們在海灘上讀《詞與物》),傅柯卻反而害怕讀者誤讀,而希望一本書應該有特定的目標讀者群,認為若超出便會陷入「意見效應」,打亂一本書汲汲營營要產出的「知識效應」。另一方面讓思想家的思想更具有人性與溫度,如:傅柯在瑞典時說:「我是20世紀的笛卡兒,我會在這裡掛掉。幸好這裡只有冬天,沒有克里斯蒂娜女王。」或高師時期厭世的跟同學說:「我要去市政廳百貨公司買繩子上吊。」思想家自傳提供的不是一套思想體系;不是鼓勵每個人都如此思考或複製如此的思考模式。而是作為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不同的思想距離、及可言說的空間。

2023/4/4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
Thumbnail
關係的摸索,自我刨根的旅程,也是一種思念的方法。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Thumbnail
接下來致力更精進做電子書的技術,並把自己幾百萬字的文章能整理成冊的都上架。屆時再請大家捧場!感謝
Thumbnail
傅佩榮:「對於中國的國學、哲學,要學就要學得透澈、精準,否則浪費時間、消耗生命,完全不值得,因此要從先秦儒家文本入手,不要理會宋明清學者的看法。」
Thumbnail
傅佩榮:「很多教授或研究員就一輩子關在研究室裡做學問,拿個『院士』當護身符,然後就不動了。這不是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沙特:「傅柯是個反動人士。」「他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形態,成為中產階級對抗馬克思的最後堡壘。」 傅柯:「可憐的中產階級啊!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我當作堡壘,他們將會喪失多少權力!」
Thumbnail
傅佩榮:「『明德』是一個古代經常使用的術語⋯⋯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如果唸〈大學〉這篇文章,它出現在秦漢之際所編成的《禮記》這本書裡面,你要參考什麼?你要參考一千多年之後朱熹的解釋?還是參考在它之前《尚書》裡面的解釋?」
Thumbnail
關係的摸索,自我刨根的旅程,也是一種思念的方法。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Thumbnail
接下來致力更精進做電子書的技術,並把自己幾百萬字的文章能整理成冊的都上架。屆時再請大家捧場!感謝
Thumbnail
傅佩榮:「對於中國的國學、哲學,要學就要學得透澈、精準,否則浪費時間、消耗生命,完全不值得,因此要從先秦儒家文本入手,不要理會宋明清學者的看法。」
Thumbnail
傅佩榮:「很多教授或研究員就一輩子關在研究室裡做學問,拿個『院士』當護身符,然後就不動了。這不是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