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美術館要當idol嗎?美術館IG初窺

また好すきにさせる 誰だれもが目めを奪うばわれていく 君きみは完璧かんぺきで究極きゅうきょくのアイドルあいどる (深深的為你著迷,任何人的目光都將被你奪去,你就是完美且究極的偶像。)Yoasobi <アイドル>

近期The ArtNewspaper 做了一個全球博物館美術館觀展人數與營銷的統計分析專題。其中一篇檢討了國際美術館的IG(Instagram )操作。該文的潛台詞是:藝術產業,包括美術館,善用IG 已是不證自明的不二法門。

國際著名老牌藝術傳媒言之鑿鑿,我就興沖沖去查看台灣幾個大藝術館的IG(附表一)由於此間大館的IG 大都還在襁褓期--國美館則還在懷胎期--所以我就不用一些APP去深究績效。但對照之下,北美館的IG經營比較積極,成效理所當然勝過同儕。大多數的館是把IG 當成公佈欄,或者活動側拍剪輯。嘉義市美術館1月22日預告新展後就停更。最神奇的是國美館--似是為2019年亞洲雙年展開設帳號,個人簡介與slogan長達78字,氣勢恢宏甚乃超越羅浮宮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但五年來迄今仍是零貼文!



歐美博物館操作社群傳媒較台灣經驗豐富太多,遽行比擬不盡合理。我就把台灣兩大館--台北故宮、北美館,與日韓代表性同儕相比(附表二、附表三)


日、韓大館起步經營IG 不見得比我們早太久,但有幾點顯著的現象值得借鏡:

1 注重多語言:韓國兩大館的IG發文幾乎都有雙語,日本東京國立新美術館亦然。東京國立博物館則是日、中、韓、英各一個IG 帳號。北美館的IG 發文基本是雙語為主。反觀故宮:至少今年以來的29則IG 發文,全是中文。

每個館的定位與政策目標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故宮蔚為我國文化重鎮,且自詡是國際性大館;北美館與國美館在此間現當代藝術館中舉足輕重,還定期主辦國際性雙年展,其定位與格局自當與一般地方性美術館有異。這點,頗值得國內博物館美術館執事留心。

2 IG Friendly 的原生照片、影片使用多:使用原生照片、影片,且依照手機觀看IG的習慣設定圖樣比例,是IG 操作的入門課程。如果只是把展覽公告與海報圖檔發文交差,效果可想而知。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與日本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卽深諳此道。

3 Reels與限動:IG全方位抖音化,近一兩年引起喧然大波卻又無法回頭。今年演算法的改變,對限動(限時動態)著墨尤多。其結果就是Reels 與限動變成IG 網紅兵家必爭之地。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這方面經營特別出色,也獲得了相應的收穫。

4 粉絲與追蹤:除了粉絲數這個量化指標,現在社群傳媒界也重視粉絲的質,以做為精進IG 經營的依據。限於權限,我無法分析各館的粉絲。不過,我觀察各館 IG 帳號追蹤的對象發現我們的兩間館與人家很不同:別的大館IG 追蹤對象相當節制,除了國內外同業、畫廊、藝術家、學術單位,還有重要的國際藝術傳媒--如Art Forum; 而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還會追蹤重要的藝術網紅與播客;我們的故宮、北美館IG則「海闊隨魚躍、天空任鳥飛」,連8個粉絲0貼文的什麽莊園的IG亦蒙關注,如此事事關心,竟還忘記追蹤Art Forum、 Artnet、 Artsy!要知道:在社群傳媒界,關注追蹤是雙向的,也是納入演算法大數據的,任何人的追蹤會反饋為被關注的前提。故宮與北美館IG 如此跡近放飛,透露的,不僅是文宣運作的疏漏,甚至上綱到資訊安全與內部管理的警訊,決不為過!

IG 在視覺藝術界已經是從業人員的標配。既稱標配,要出類拔萃尤其困難。台灣的美術館界在這方面的使用算是後進,但資訊時代的特點,就是後進者可以參考先進的錯誤,快速縮短學習曲線。我知道此間美術館的IG小編一定時時參考先進國的社群傳媒--因為我發現他們都是紐約大都會、巴黎羅浮宮、龐畢度、大英博物館、倫敦泰特的IG 粉絲。該怎麽漲粉、增加黏著度(engagement)不需要我多費唇舌。只怕是各館的高階主管們自己都離數位原生世界太遠,完全無法設身處地。然而,以台灣的特殊處境,社群傳媒的經營比起其他國家更是存亡攸關。切盼此間的博物館以降的藝術業者都能從小處著手,從網路世界攻城掠地,成為藝術產業的國際偶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