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具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特質,你的想像是什麼呢?《雨人》電影中主角驚人的背誦能力?電影《會計師》中待人沈默寡言、對工作一絲不苟的傑出殺手?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仗義執言、不解風情的女孩?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提出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中,給了這樣特質的人們一個名字與歸屬: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Photo credit/張學岺 醫師
你聽過亞斯、自閉特質嗎?亞斯等於自閉嗎?為何有稱呼上的差異呢?
歷史上,許多不同國家的醫療人員發現有一群孩子,行為比較孤僻、缺乏社交和情感交流。而醫療人員們對這群兒童的稱呼,包含早期幼兒自閉(Early Infantile Autism) (Leo Kanner, 1943)、自閉精神異常 (Autistic Psychopathy) (Hans Asperger, 1944) 等,也有人使用前述自閉領域專長者的名字Leo Kanner、Hans Asperger將他們的困難命名為肯納症(Kanner's Syndrome)、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
在APA舊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版本中,曾根據功能高低將這群孩子區分為亞斯伯格症 (Asperger‘s Disorder) (DSM-IV-TR, 2000)、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DSM-IV-TR, 2000),但在2013年更新為DSM-5版本時,考慮到這些兒童在核心症狀上程度不一,學習、人際、生活適應困擾程度也不同,但都值得關注與協助,改以光譜概念(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不同孩子之間有症狀濃淡差異)整併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
在台灣,「自閉症」多年來是正式診斷的中文翻譯名稱,但自閉兩字似乎帶給人「個案自己刻意封閉自我」的偏頗印象,許多家長和個案更習慣以「亞斯」稱呼與認同呢。
在DSM-5的診斷準則中,ASD孩子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在兩大領域:
1. 在多重情境中,持續有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
例如:難以開啟對話、維持一來一往的交談、與別人分享所思所感、缺少眼神接觸或手勢、維繫人際關係
2.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活動模式
例如:刻板或重複的動作、堅持規律的作息或儀式、有些不尋常或固著的興趣、對感官刺激過高或過低
每個孩子擁有的症狀數量、組合可能不同,就像光譜漸層一樣:
*在臨床醫學上,ASD的診斷還需排除其他生理、心理症狀,並進一步了解個案獨特的生活適應情形。若覺得自己或孩子可能有ASD特質,為求謹慎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評估才是最準確、有效率的。
在我陪伴、幫助ASD孩童們的經驗中,心理治療並非只是期待「消除症狀」,而是在保有孩子的先天優勢(例如:固著有時反映著孩子的高堅持度與專注力,或者求好心切的願望)的同時,增加孩子的人際技巧、心理彈性、情緒調適能力;我試著協助孩子升級成更具適應性的進化版(擁有孩子獨特特質的2.0、3.0、4.0版…),而不將他的ASD症狀視為死敵。
因此,心理治療更像是心理師陪伴ASD兒童走一段心路,在增加孩子的社會適應力的同時,幫助他看見自己、成為自己。這段孩提時期的心路,也是為了幫助他將來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成人,能夠有著適合他的人際、感情、職業發展。
人們常說「知己知彼」,我認為ASD兒童的心理治療,是「知己後,方能知彼」。
許多家長帶ASD孩子來治療,最擔憂的是社交困難引起的在校困擾,希望心理師率先改善孩子的人際技巧。然而,「先知己(自我認識)、後知彼(人際)」的學習方式,對家長和孩子來說相對好上手、容易建立成功經驗,且是從根基層次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1. 先知己=認識自己:協助孩子學習自我情緒辨識,接著學習自我情緒調適。當孩子足夠瞭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緒反應,焦慮不安的感受會下降,在家中、校園的外化行為較容易降低。
2. 後知彼=學習人際技巧:心理師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協助建立人際界線、溫暖/支持/尊重的社交互動,使孩子學到新的人際經驗,進而類化到家庭、學校中。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此心理治療也會根據個別狀況規劃、調整。
除了心理治療,家長的接納與愛往往是孩子嘗試、成長的動力。我們與孩子都不可能永遠處於最理想的狀態,若我們一味否認、抗拒此般現實,很容易加深彼此的痛苦與挫折。我們可以學習以寬容、同理的態度接納風雨的片刻,用長期、穩定的愛灌溉親子關係,並漸漸感受到處之泰然的情緒,看見彼此的成長。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reurl.cc/pv4G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