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覺得MIT的系主任竟是位華裔,而感到與有榮焉。如今,再次聆聽68歲的張建築師的演講,或許多少反映中國建築圈或華人建築圈對於建築的思考。這次演講印象最深的就是張建築師本人謙和有禮,且喜歡去工地(因為充滿問題)。
看完演講後,筆者主要想討的問題有三,分別為:何謂通用建築與本體建築?如何解決二元對立?及如何避免視覺中心?
問題一:何謂通用建築與本體建築?
張建築師開頭即表示,「通用建築」的意思,是以「建築」作為所有設計領域的基礎?試圖將建築領域擴展至其他領域。而「通用建築」從「本體建築」開始;即建築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所圍繞的材料、結構、建造、空間使用、基底形式。
然而,何謂所有設計領域?是有「設計」兩字就算設計,如:大葉的醫療器材設計與材料學士學位學程、北教大的數位科技設計系、北科大的互動設計系。還是隸屬於「設計學院」下的設計系所,如: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包含建築系、室內設計系、商業設計系及地景建築系(原景觀系)。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包含建築系、都市計劃系、工業設計系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還是「建築與設計學群」下的科系,如:台藝大的古蹟藝術修護系、實踐的時尚設計系、輔大的應用美術系。亦或是要有「設計」課程的科系與產業都算?查內政部人民團體之社會團體,設計相關計有135筆。
退一步說,建築如何作為所有設計領域的基礎?即便是抽象的建築設計思維,也很難應用在設計的所有方方面面。如此的「建築中心論」,不過是說給建築人自嗨的話。筆者認為,建築僅是設計的一環,所有設計的共通點並非建築,而是「人」;以「人」作為所有設計的基礎。即便是設計給寵物的義肢,亦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即人認為寵物需要義肢、一個如何如何的義肢。
又通用建築有個基礎—「本體建築」。此建築是建築的理型、存在性,而非真實可感的存在物;即存在物扣除所有性質所剩下的東西。此存在性是非經驗的,只能透過思考認識。故「本體建築」並非可感的材料、結構、建造、空間使用、基底形式,而是可感背後對建築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然而,「本體建築」的問題在於,是靜態的,而非動態的。是不變的,而非變動的。是邏輯的,而非對話的。是死的,而非活的。如此的「本體建築」並無法產生新的東西,且解決動態矛盾的問題。張建築師因此才會在演講中,一會兒說:「建築是設計生活方式」,一會兒又說:「想得再周到,沒有生活本身豐富。」的矛盾,因為人本身就是動態的、變動的、對話的、活的,因此充滿矛盾、非同一、非經驗、非理性的問題。
故重要的並非「本體建築」為何;並非將建築去異求同的化約、智性化、理性化、語言化。正因為「本體建築」是透過人所定義的,因此亦是動態的、變動的、對話的、活的。應以有機的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等「體系性」思維思考建築,而非以機械的個別性(化約)、組成性(整體等於個別的總和)、線性因果性(可預測)、封閉性(去脈絡)、靜態性、線性等「系統性」思維思考建築。
問題二:如何解決二元對立?
張建築師認為,古典與現代建築非對立,只要實用即可。然而,如此不過是從古典與現代的對立跳入實用與非實用的對立。又實用與否是誰、如何決定的呢?「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此實用主義的背後,並非毫無理論基礎,至少也要知道,貓會捉老鼠。
解決建築二元對立,在於以整體、開放、動態的「體系性」思考建築,而非以個別、封閉、靜態的「系統性」思考建築。如:張建築師提到,「半室內」與「半室外」如何區分?此問題看似對立。然而,問題在於未將建築與環境的關係視為一整體。而僅從建築的角度視之,如此便有室內外之分。若從環境的角度視之,便包含所有建築室內外空間,而無室內外之分。
在AI火速發展的今天,張建築師雖未正面回答未來建築的方向為何,卻對虛擬與真實(重量與質感)的關係,有接近「體系性」的思維。張建築師認為,虛擬與真實是互補關係,而非對立關係。彼此各滿足不同的需求,人們並不會因為虛擬的美好而逃避真實的醜陋(若哪一天虛擬也能重現重量與質感呢?)。相反的,科技的進步,連帶的建築也得以進步。過去對於建築的思考,先思考空間、再思考結構,最後才考慮材料,如今三者可同時思考。在「體性性」的思維下,虛實不僅是互補關係,還是互動、辯證、詮釋關係。正因為真實的缺點才看見虛擬的優點與價值,反之亦然。
問題三:如何避免視覺中心?
網紅建築當道,建築如何避免視覺中心?資本主義的力量、品味審美趨於一致的主要原因在於—視覺中心。張建築師在談論「輕」的時候,強調的是材料的輕(玻璃纖維)。然而,建築的輕並非將建築舉起、實際重量的輕,而是視覺上的輕;即透過視覺上,顏色、透明度、厚度等,產生對比、張力的輕。如:張建築師挑戰的將窗框作為結構,而非結構與窗框脫離。
筆者認為,避免視覺中心?並非取消視覺,而是透過視覺與非視覺相互辯證、互動,避免封閉、靜態、不變的中心。視覺作為可感、可經驗的中心,相對的,是不可感、非經驗之處,即思考本身。思考來自於有限的經驗,卻又不囿於經驗,透過辯證與互動,才有無限、超越、創新的可能。如同建築作為張力的存在物,包含各種對立,如:光/影、輕/重、垂直/水平、內/外、公/私、動/靜、冷/熱,及各種機能,透過辯證與互動,建築才成為一個整體。
最後,張建築師認為「世界越來越糟。」筆者卻認為,危機即是轉機。當世界越來越糟時、矛盾時,才是思考問題的開始、辯證的開始、建立當代建築哲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