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反映社會的「時局畫」 也是回望歷史的重要窗口—《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謂的「時局」,是一個特殊的日語歷史詞彙,特別指二戰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局勢。當時身在臺灣的日本畫家飯田實雄,積極宣告藝術與「時局」的關係:「畫家應該描繪的對象已經登場,那就是新母題──戰爭。」

raw-image


「二戰」或許是受過日本教育的世代,最難以訴說的記憶,尤其是戰前、戰後分處於兩個敵對的陣營,加上國民黨來台後的高壓統治,讓這段經歷也更加難以被好好訴說。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相較於同系列的《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或許是因為圖畫中的內容更加近於一般人所認知的台灣社會,《戰爭中的美術》就結論上來說易讀性又更高;尤其是作者在畫作之外,補充的社會背景與意義延伸,儘管多少帶有一點推論的成分,卻還是成功達到當初為了「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的目的。

聚焦在戰爭時局下的台灣題材畫作

不過由於把範圍放在「時局畫」而不是畫家的出身,在前半段多以日本畫家與作品為主體介紹的段落,如果細分的話還是比後半部分集中在台灣人視角的分析,來得稍微乏味一點;尤其是在含有大量屬於日本繪畫史的敘述性內容,儘管在被殖民當時是被歸類於同樣的脈絡,還是會讓人有種想要直接跳過的想法。

另一個稍微可惜的點,則是畫作圖片並不完整。儘管裡面的圖畫數量不少,並且有的會以彩圖來讓讀者更具體得了解畫作本身,但在輔以QR code的情況下,還是沒有辦法把文章中有提到的畫作全部呈現出來,特別是在作者花了一些篇幅介紹的同時,卻看不到畫作本身、只能靠想像,也相當程度地削弱了原本應該更有趣的閱讀體驗。

以更淺顯的筆觸 讓讀者從新的窗口看見台灣歷史

儘管如此,在有附圖能夠參考的部分,尤其是描述台灣社會的那些,《戰爭中的美術》確實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不只是讓曾在學校課堂上看過那些圖畫,有了更深的體會,新介紹的也讓讀者能夠以新的角度,去看見、理解畫家所想要展演、留下的歷史足跡。

「時局畫」本身的意義,顯示了藝術與當時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而不論是單純描述戰爭的場面,或者是藉由一些隱喻來呈現戰時的氛圍,這些作品的內容與經歷,還有這本作品的出版,除了讓讀者了解台灣人民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所必須面對的困境與複雜心境,也讓說明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藝術依舊能夠不死,並且綻放出不同的光芒。

內容總結
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
4
/5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5/5山獸與雜魚
《娑婆撒哈拉》作者蔡適任,由台灣遠嫁撒哈拉沙漠,成為貝都因人龐大家族的一份子,看似浪漫的異國婚姻,實際上卻充滿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而這條道路儘管艱辛,卻也讓作者得以深刻體會眾生的共同困境,藉由反覆地反思與辯證,也讓這段婚姻成為人生重要的修行。
4/5娑婆撒哈拉
在這本以眾多羽毛裝飾的小說當中,收錄了八則以鳥類為主題的短篇小說,作者許明涓以鳥獸來描寫人性。儘管大多描寫的是人生的苦痛,在她的文字之下,卻如鳥類的羽毛般,散發著迷人的色彩。
4/5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5/5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3/5四維街一號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4/5神明離去之後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5/5山獸與雜魚
《娑婆撒哈拉》作者蔡適任,由台灣遠嫁撒哈拉沙漠,成為貝都因人龐大家族的一份子,看似浪漫的異國婚姻,實際上卻充滿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而這條道路儘管艱辛,卻也讓作者得以深刻體會眾生的共同困境,藉由反覆地反思與辯證,也讓這段婚姻成為人生重要的修行。
4/5娑婆撒哈拉
在這本以眾多羽毛裝飾的小說當中,收錄了八則以鳥類為主題的短篇小說,作者許明涓以鳥獸來描寫人性。儘管大多描寫的是人生的苦痛,在她的文字之下,卻如鳥類的羽毛般,散發著迷人的色彩。
4/5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5/5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3/5四維街一號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4/5神明離去之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時勢》書評,用總經角度白話分析日本、韓國、歐盟、英國、中東、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解一個國家為何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講的很白話又有大量資料、圖表佐證,適合當歷史+經濟的入門書。書看完後再搭配影片更有感,五星好評小 Lin yyds。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Thumbnail
台灣的美術節與民俗無關,,也不是國際慣例, 從歷史來看,這個『節』也很難與台灣本土連結。 對於台灣的藝術家而言,美術節該紀念什麼 ?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學者梅丁衍的研究,在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是沒有這個節日的, 它其實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中國移植到台灣的節日, 詳細背景與當年的南京政府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出於我個人的問題意識和興趣,所有提及日本戰後黑市和通俗讀物的記述,我都儘可能找來細讀,以深化我對日本戰後史的認識,有時候還有意外收穫,迸現出寫作這個主題文章的動源。例如,在水上勉《五番町夕霧樓》中,就有多處提及戰後歷史場景的氣息與色彩:糧食困難、黑市生意和女性雜誌。小說原文49頁這樣寫道: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時勢》書評,用總經角度白話分析日本、韓國、歐盟、英國、中東、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解一個國家為何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講的很白話又有大量資料、圖表佐證,適合當歷史+經濟的入門書。書看完後再搭配影片更有感,五星好評小 Lin yyds。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Thumbnail
台灣的美術節與民俗無關,,也不是國際慣例, 從歷史來看,這個『節』也很難與台灣本土連結。 對於台灣的藝術家而言,美術節該紀念什麼 ?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學者梅丁衍的研究,在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是沒有這個節日的, 它其實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中國移植到台灣的節日, 詳細背景與當年的南京政府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出於我個人的問題意識和興趣,所有提及日本戰後黑市和通俗讀物的記述,我都儘可能找來細讀,以深化我對日本戰後史的認識,有時候還有意外收穫,迸現出寫作這個主題文章的動源。例如,在水上勉《五番町夕霧樓》中,就有多處提及戰後歷史場景的氣息與色彩:糧食困難、黑市生意和女性雜誌。小說原文49頁這樣寫道: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